李阳的电脑屏幕上,一份“AI生成虚假合同”正在自动解析。文档里的条款看似严谨,甲方乙方、违约责任、付款方式一应俱全,甚至连公章的防伪纹路都清晰可见。但在“犯罪痕迹智能扫描仪”的检测下,屏幕边缘弹出一串刺眼的红色提示——“字体库异常:合同正文使用开源免费字体,与正规企业常用付费字体库不符”“公章边缘像素异常:存在AI生成特有的模糊过渡带”“条款逻辑冲突:第3条与第7条关于‘交货时间’的描述自相矛盾”。
“这就是暗网论坛里讨论的新花样。”李阳指着屏幕,“骗子用开源的AI合同生成工具,输入‘采购合同’‘合作协议’等关键词,几分钟就能生成一份看起来天衣无缝的假合同,专骗那些急着签单的中小企业。”
郑一民看着这份假合同,眉头紧锁:“上周有家做建材的小企业报案,说被一份假的‘政府采购合同’骗了五万块‘保证金’,现在看来,就是这种AI生成的。”
周志斌凑过来,点开合同里的“甲方联系人”电话:“这号码查了吗?是不是虚拟号?”
“查了,是用虚假身份办的实体卡,归属地在邻省。”李阳启动“追踪之瞳”,屏幕上立刻跳出这条号码的通话记录,“它最近联系过17家本地企业,其中9家已经回电,很可能已经上当。”
王勇拿出笔记本记录:“我马上去联系这些企业,提醒他们别交保证金。”
“等等。”李阳拦住他,打开“超高模拟画像技术”,将通话记录里的一个模糊头像拖进去——那是骗子在某个企业官网留言时用的头像,只有半张侧脸。系统开始快速运算,结合通话时的声纹特征(之前拦截到的诈骗录音)、号码归属地的人口信息库,甚至调用了“人体骨骼比对”功能,模拟出嫌疑人的面部轮廓。
三分钟后,一张清晰的男性画像出现在屏幕上:“年龄约32岁,颧骨较高,右眼有颗痣,身高约178,体型偏瘦。”李阳放大画像,“这和三年前因‘合同诈骗’入狱的张强高度相似,他上个月刚刑满释放。”
“是他?”郑一民眼神一凛,“这小子出狱后不仅没改,还学会用AI技术了,看来是有‘高人’指点。”
李阳的“罪恶功能系统”此时自动关联了张强的出狱信息,分析道:“嫌疑人很可能利用监狱里认识的‘人脉’获取企业信息,再通过暗网购买AI生成工具,形成‘信息收集—合同伪造—电话诈骗—资金转移’的完整链条。”
“罪恶克星功能系统”同步给出对策:“1.冻结张强名下所有银行账户及近期交易的关联账户;2.调取其出狱后的活动轨迹,锁定常去的网吧或出租屋;3.开发‘AI合同鉴别插件’,嵌入企业常用的办公软件,自动标记可疑合同。”
“插件开发交给我。”李阳立刻打开编程界面,指尖在键盘上翻飞,“我要让这个插件能识别AI生成的字体特征、公章瑕疵,甚至能比对条款逻辑,只要有一点不对劲,就弹出警告窗口。”
周志斌和王勇根据“追踪之瞳”锁定的轨迹,在一家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张强。他正对着电脑,用AI工具生成一份“工程承包合同”,屏幕上还开着十几个聊天窗口,都是和企业负责人的对话,备注着“已催保证金”“犹豫中”“明日再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