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1621,不一样的大明 > 第204章 极致的成功,就是崩塌的失败(上)

第204章 极致的成功,就是崩塌的失败(上)(1 / 2)

七月底到八月初,大明南北漕船络绎不绝,比永乐皇帝北伐还热闹。

百姓在岸边看着满载货物的漕船北行,感慨大明的强大,赞叹皇帝的富足。

年轻人则羡慕船工南北闯荡,可以外出长见识。

朱元璋从未鼓励商业,三十税一是个虚幻的数字。

大明朝的物资转运成本高的恐怖,每千里是物资成本的九倍,几乎百里翻一倍。

收税环节多的是,每个乡都有巡检司,限制人员流动的措施很严格。

丁税一部分上缴,关税是地方所有,保证查的严。

漕船的南北行进时间,以通州到杭州为准,共有120道水关。

一开始民间标准是15天,官府差船标准是10天。

后来又逐渐调整为14天和8天。

漕运总督衙门在淮安,南北一分为二计算。

二百年来都遵循都这个标准,漕船一旦逾期,令牌、文牒、路引全部作废,若无滞留地官方证明,任何水关都可以扣留。

没有出发地官府来认领,船上的人就会被流戍。

能在运河上自由停留的人,向来是特权阶级。

有功名的人、或者有官身的人,一般乡绅都没资格。

这规矩严重约束了物资流动。

又放纵了特权对生产资料的占据。

鲁藩能成为长途漕商,是没人能在成本上竞争过他。

运河南北四千里,沿途只有一个藩王,长吏司利用押解俸禄的名义,可以让漕船自由行走,无需缴任何税。

功名之人也是如此,路引无期限、无地域限制。

但功名之人携带物资和随行人员,如同他们的免税田一样,有个额度上限,不可能一溜船都用一个人担保。

没有份额限制的人,必须是一品大员,拥有三公三少虚衔,只有这类人可以无限担保。

南北武勋不仅可以自己跑,都督府下属就有很多漕船,令牌随便开。

官府当然也可以发放通牒,但地方官府出省很难,与乡绅一样,短途运输很自由,妄图跨省南北通行,要么是政务,要么是中枢衙门。

如此严格的措施,二百年下来,就算田产收税,顶尖豪商大族也会越来越富。

尤其是南直隶,‘内循环’就足够了,远比北方繁荣。

英国公和皇帝让卫时觉‘控制’漕运,不是去控制衙门,打通沿线即可。

生意嘛,有买有卖,渠道畅通,就叫控制。

后军有漕船,有令牌,这是渠道。

有渠道的人多了,物资通行才是买卖。

卫时觉与山东官府交易、与鲁藩合作,顺利打通山东,获得山东物资转卖。

朝中虽然惊叹,却不看好他在南直隶的行为。

孙承宗和皇帝都告诫过小心。

英国公没有告诫,但也做好失败的可能,否则不可能给他名章。

结果让人惊掉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