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不会永远沉默。
最初,只是小规模的、自发的反抗。一些工厂的工人,开始用“怠工”的方式,来抗议被无故克扣的工钱。另一些胆子大的,则会联合起来,向工厂主递交“请愿书”,希望能够减少工时,增加一点微不足道的休息时间。
这些微弱的呼声,起初并未引起高层的注意。但顾昭,这个对历史周期律有着深刻洞察的穿越者,却从这些零星的事件中,嗅到了一丝熟悉的、危险的气息。他深知,这便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那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原罪——阶级矛盾。
他不能,也绝不允许,这个由他亲手缔造的国家,在未来陷入欧洲历史上那种血腥而残酷的阶级斗争的泥潭。
于是,在结束了北方战事,返回南京之后,顾昭立刻采取了行动。他玩的,依旧是他最擅长的“平衡术”,只不过,这一次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他首先召集了以乔五爷、宋应星(作为技术入股的工厂主代表)等人为首的数十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表,在护国主府,进行了一次长达一整天的闭门会议。
会议的气氛,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紧张的博弈。
“诸位,”顾昭坐在主位上,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你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聪明人,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受益者。你们的工厂、你们的船队、你们的银行,都是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才得以发展壮大。这一点,我想没有人会否认。”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顾昭的语气,陡然一转,变得凌厉起来:“但是,你们不要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支撑起你们万贯家财的,是成千上万个在你们的工厂里,日夜劳作的普通工人。如果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果他们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他们就会用最原始、最暴力的方式,来推翻这个让他们活不下去的制度!”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指着窗外繁华的南京城:“届时,你们的财富、你们的工厂,都将在这场滔天洪流中,化为乌有!我今天把大家请来,不是要剥夺你们的财产,而是要和你们做一笔生意。我需要你们,主动让出一部分利润,用以改善工人的待遇,换取这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换取你们子孙后代财富的长久稳定!”
这番话,如同惊雷,震得在场的巨富们,脸色煞白。
在用强硬的姿态,为接下来的改革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之后,顾昭立刻打出了他的第二张牌。他授意那些毕业于西山书院法学系、深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学生和律师们,深入到工人群体之中,帮助他们依据共和国的法律,组织起第一个合法的、以维护工人权益为宗旨的组织——“总工会”。
与此同时,一份由顾昭亲自督办的《劳工保护法草案》,也被提交到了帝国议会。这份草案,石破天惊地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标准”、“强制工伤保险”等一系列在当时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的概念。
消息传出,整个国家都为之沸腾。资产阶级代表们在议会中激烈反对,认为这是对“自由贸易”的粗暴干涉;而工人们,则在“中华总工会”的组织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和平请愿,以支持法案的通过。
远在南京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爱德华,将这一切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自己的日记里:
“今天,我仿佛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一个只存在于神话中的奇迹。在欧洲,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是血腥的、不可调和的,它引发了无数次的暴动与革命。但在这里,那位被誉为‘东方守护者’的护国主,却像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只,用他手中那根代表着绝对权力的权杖,强行在这两种势同水火的力量之间,画出了一条界线,建立起一种看似脆弱、却又真实有效的平衡。”
“他一方面承认私有财产的神圣,鼓励商业发展;另一方面,又毫不留情地用国家暴力,去遏制资本最贪婪的欲望,保护底层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他似乎……他似乎正试图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形态,一个保留了资本主义活力,却又试图彻底根除其阶级革命土壤的理想国。这……这真的可能吗?”
爱德华的疑问,没有人能回答。
但顾昭,正在用他的全部智慧与魄力,将这个不可能,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共和国的治理模式,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平衡与博弈中,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成熟的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