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车队入京所引发的狂热,在北京城的上空持续盘旋了数日,方才渐渐平息。然而,所有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人都敏锐地察觉到,这看似平息的湖面之下,正酝酿着一场更为猛烈、足以颠覆乾坤的滔天巨浪。
那三千余万两的金银,如同巨量的燃油,被尽数注入了大明朝这台几近熄火的国家机器之中,让它的各个部件,都暂时发出了令人安心的轰鸣。国库在一夜之间变得前所未有的充盈,户部尚书毕自严,这位一辈子都在为钱粮愁白了头发的老臣,在亲手盘点完最后一箱白银之后,竟抱着库房的柱子,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然而,作为这一切的最终受益者,也是这笔财富名义上的唯一主人,崇祯皇帝,却并未享受到哪怕一刻的、真正的安宁与喜悦。
那座金山银海,就像是一面巨大的、可以映照出人心最深处欲望与恐惧的魔镜。崇祯在镜中看到了自己君临天下、挥斥方遒的无上权力,也看到了顾昭那只足以遮天蔽日、扼住自己咽喉的巨大手掌。
他将自己关在乾清宫的暖阁之中,三天三夜,没有召见任何一位大臣。他试图从这狂喜与恐惧的交织中,寻找到一丝作为帝王的、可以反制顾昭的缝隙。然而,他悲哀地发现,在绝对的实力与滔天的声望面前,任何帝王心术,都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他能做的,似乎只剩下等待。
等待顾昭,打出他的第二张牌。
而这张牌,并没有让他等得太久。
正月初十,就在京城的年味儿尚未完全散尽之时,刚刚被火线提拔入阁,接替了温体仁成为新任内幕首辅的辽东宿将赵率教,联合兵部、户部、工部的几位核心大臣,集体入宫求见。
他们带来的,是一份由顾昭从山西太原,以“天下兵马副元帅”之名,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北方经济一体化暨边防新策略万言书》。
……
乾清宫,暖阁。
气氛压抑得仿佛凝固了一般。
崇祯皇帝面无表情地坐在龙椅上,他的目光,落在面前那幅巨大的、几乎铺满了整个地面的北中国堪舆图上。
新任首辅赵率教,这位在战场上以铁血着称的老将,此刻正用一种同样坚定而有力的声音,阐述着那份万言书中的核心纲领。他的身边,站着几位在大明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他们无一例外,都曾受过顾昭的恩惠,或是其坚定的支持者。
这一刻,崇...崇祯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他环顾四周,发现这小小的暖阁之中,他仿佛是一个被包围的孤家寡人,而站在他对面的,与其说是他的臣子,不如说是顾昭这位远在千里之外的权臣,伸入帝国心脏的、意志的延伸。
“陛下,”赵率教的声音,将崇祯从恍惚中拉回现实,“镇国公在万言书中,痛陈我大明九边之弊病,其根源,不在兵事,而在民生,不在战力,而在经济。长城防线,之所以屡屡被破,非士卒不勇,实乃后勤不继,军心不稳。流寇之所以屡剿不灭,非官军无能,实乃百姓无地可耕,无食可果腹,不得不从贼……”
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崇祯听得耳朵都快生了茧。
然而,接下来赵率教所说的,却让他的瞳孔,猛然收缩。
“故而,镇国公大胆提议,当以雷霆之势,行非常之举!将山西、宣府、大同、辽东,乃至新克之归化城,连成一片,设立一个史无前例的‘北方经济特区’!”
赵率教弯下腰,用手中的一支红色炭笔,在那巨大的地图上,从山西太原开始,划过大同、宣府,直抵北京,再向东北延伸至山海关,最后,将刚刚被纳入版图的归化城,也圈了进来。
一个巨大得、几乎囊括了整个大明北方防线的巨大圆圈,赫然出现在了地图之上!
“在这个特区之内,”赵率教的声音开始变得激昂,“我们将推行一套全新的、与内地区别开来的发展方略,顾公称之为——‘北方大开发’!”
随即,他将万言书中的具体措施,逐一呈现在了崇祯的面前。
其一,以工代赈,安置流民。将中原数以百万计的、因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的饥民,以及此次平定晋商之乱所俘获的叛军、收编的私兵,尽数北迁,投入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中。朝廷只需提供最基本的口粮,便能将这些最不稳定的因素,转化为最庞大的建设力量,一举两得,化害为利!
其二,兴修水路,筑造铁龙。计划中,提出了两个堪称惊世骇俗的宏伟工程。其一,是修建一条从京师,直通归化城的“京归铁路”!用钢铁铸就的轨道,取代崎岖难行的土路,让四轮马车满载货物,日行数百里,彻底打通大明与蒙古草原的贸易生命线!其二,是开凿一条“辽晋运河”,利用现有河道,辅以人工开凿,将山西那取之不尽的煤炭,与辽东丰富的铁矿,通过水路连接起来,实现“煤铁出海”的战略构想,为未来大明水师的钢铁舰队,提供无穷无尽的原料!
其三,建立国营农场,推广高产作物。在新移民的地区,由朝廷统一规划,建立大型的、集约化的国营农场。全面推广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并引入新式耕作技术。其产出,优先供给边军与京师,旨在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彻底解决困扰大明百年的边防粮食短缺问题!
其四,整合军区,统一指挥。将山海关、蓟州、宣府、大同、山西等所有北方卫所的军队,进行重新整编,裁汰老弱,合并机构,成立一个统一指挥、统一后勤、统一训练的“北方边防军区”!而这个军区的总负责人,顾昭在奏折中,谦逊地推荐了——新任内幕首辅,赵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