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国家计委大院,陈默立刻感受到了与香港截然不同的氛围。
这里的空气似乎都带着某种固有的节奏和重量,走廊里飘着茶水房茉莉花茶的香气,混合着陈旧文件柜的木头味和油印机的淡淡墨臭。
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但平静水面下,暗流因他的归来而悄然涌动。
办公室里的报纸,《人民日报》头版还在总结香港回归的伟大意义,但《经济参考报》等专业报刊的财经版,已然被亚洲金融风暴的阴云笼罩。
同事们看陈默的眼神复杂了许多,有敬佩,有好奇,也有不易察觉的疏远和审视。
以前见面点头微笑的隔壁处室同志,现在可能会凑上来热情地握握手,说一句“小陈(现在几乎没人这么叫了),香港这一仗打得漂亮!”,但那笑容背后藏着多少心思,就不得而知了。
陈默对此心知肚明,只能更加谨言慎行,每天准时上班,埋头处理积压的文件,仿佛那个在香港舌战群儒、登上报纸头版的“金融预言家”只是他的一个远房亲戚。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关于综合处副处长位置的传闻,像柳絮一样在计委大院里飘散。
原副处长赵国庆,自从上次在信息化项目中被张建国处长当众不点名批评后,就一直灰头土脸,据说上面有意将他平调到一个清闲部门,算是给多年“苦劳”一个交代。
空出来的这个副处实缺,顿时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天下午,陈默被王明远处长叫到办公室。
王处长难得地点燃了一支烟(平时他很少抽),烟雾缭绕中,他开门见山:“陈默,香港的工作,上面很满意,郑司长那边也特意打来了电话,现在你们处里有个机会,我打算向老张推荐你。”
陈默心里咯噔一下,虽然有所预感,但真听到时还是感到意外:“王处,这……我资历太浅,恐怕难以服众。”
“资历?”王明远吐了个烟圈,笑了笑,“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香港这次,你展现的能力和眼光,是论资排辈能论出来的吗?放心,破格提拔,也是有先例的,关键是,要能干实事,我看好你。”
消息像长了翅膀,当天晚上就传遍了综合处,甚至整个计委。
第二天一早,陈默明显感觉到处里的气氛不对了。
老科员老王和刘姐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热络和谨慎,以前还会跟他开开玩笑,现在开口闭口都是“陈科长”(虽然他目前只是正科级主任科员),带着几分试探。
而最明显的变化,来自李卫东。
李卫东的办公桌在陈默斜对面。
经过上次的敞开心扉的真心的谈话后,两人关系本来好了很多,偶尔还会就技术问题交流几句,陈默本以为自己和他的关系会更加友好。
但此刻,李卫东就像一座骤然进入冰河期的火山,浑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寒气。
陈默早上进门时习惯性地点头打招呼,李卫东却像没看见一样,死死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那台珍贵的电脑仿佛跟他有仇),键盘敲得噼啪作响,力道大得吓人。
中午在食堂吃饭,李卫东原本偶尔还会和陈默拼个桌,今天却远远地找了个角落,一个人闷头扒饭,背影僵硬。
有相熟的同事过去想跟他坐一起,也被他硬邦邦地一句“没地方”给顶了回去。
陈默心里明镜似的。
李卫东,清华计算机系的高材生,技术能力处里公认的顶尖,比自己还早来一年,如今却还是个副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