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亮剑:强军之路 > 第226章 零距离观摩

第226章 零距离观摩(2 / 2)

高斯和史迪威站在一旁,看着歼10c的机翼挂架,史迪威忍不住低声对高斯说:“这战机的气动布局很先进,比咱们的p-51更灵活,要是太平洋战场有这样的战机,日军的零式根本不是对手。”

高斯没有说话,只是让工作人员拿出相机,对着歼10c的机身拍照,镜头却在触及座舱内的仪表盘时,被一旁的警卫战士礼貌地拦住:“先生,座舱内部属于机密区域,不便拍摄。”

工作人员愣了一下,高斯随即点头示意,工作人员收起了相机,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凝重——八路军不仅有先进装备,还懂得保护核心机密,这比装备本身更让他忌惮。

最后,众人来到运9和运20A面前。

顾长风指着运20A庞大的机身,介绍道:“这是运20A大型运输机,最大载重66吨,能装下一辆坦克,或者3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旁边的是运9中型运输机,载重25吨,适合短途运输物资和人员——这次给延安带来的农业机械和车床,就是用运20A运来的。”

李同志走到运20A的货舱门旁,看着战士们打开的舱门,里面还残留着几台小型拖拉机的固定痕迹。

他笑着说:“这大家伙可真能装!以前咱们运一台拖拉机,得靠马车拉半个月,现在用它,半天就能从太原运到延安,以后边区的物资运输,可就方便多了!”

米高扬走进运20A的货舱,伸手摸了摸舱壁的合金材料,又看了看货舱内的吊装设备,忍不住对身边的彼得罗夫说:“这运输机的货舱设计很合理,比我们的更宽敞,载重也更高。八路军能有这样的装备,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彼得罗夫点点头,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却在想拍摄货舱内的吊装系统时,被警卫战士拦下:“先生,吊装设备属于机密,不便拍摄。”

米高扬无奈地耸耸肩,却也没再多说——他已经从货舱的规模和材质上,摸清了这架运输机的大致性能,足够向斯大林汇报了。

下午三点半,首长和美苏使者的观摩结束。

曾夏勇在李同志的示意下,对着身边的组织警卫团连长说:“让外面的百姓们分批进来参观吧,注意维持秩序,别让大家靠得太近,也别让孩子攀爬飞机。”

连长立刻应声:“是!保证完成任务!”

很快,机场外的百姓们在警卫战士的引导下,分批走进停机坪。

第一个走进来的是延川县的老党员王大爷,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歼10c面前,伸手轻轻摸了摸机身的金属外壳,眼泪瞬间掉了下来:“没想到啊,我这辈子还能摸到咱们自己的战斗机!以前小鬼子的飞机在天上炸咱们,咱们只能躲山洞,现在好了,咱们有这么好的飞机,再也不用怕他们了!”

旁边的孩子们围着运9,好奇地问身边的战士:“叔叔,这飞机能装多少糖啊?能不能运咱们去太原看八路军打鬼子?”

战士笑着回答:“这飞机能装很多很多糖,等以后咱们解放了更多地方,叔叔就用它运糖给你们吃,还带你们去太原看飞机!”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围着战士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机关干部们则围着运20A,听战士讲解它的载重和运输能力,一名负责后勤的干部激动地说:“有了这运输机,咱们边区的粮食和药品再也不用怕被日军拦截了!以后往晋西、晋北送物资,也能快很多!”

夕阳西下时,百姓们的参观才结束。

每个人离开时,脸上都带着自豪的笑容,有的还在跟身边的人念叨:“咱们的飞机就是厉害!比小鬼子的强多了!”“有这么好的飞机,咱们肯定能把小鬼子赶出去!”

李同志站在机场边缘,看着百姓们欢呼的身影,笑着对曾夏勇说:“夏勇,今天的检阅和观摩很成功。不仅让美苏使者看到了咱们的实力,更让延安的百姓们看到了希望——这些飞机,不仅是武器,更是咱们抗日必胜的信心啊!”

曾夏勇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战机,夕阳的余晖洒在机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他知道,今天的展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先进的装备,还会有更多的胜利,而这一切,都将在组织的领导下,在军民同心的努力下,一步步实现。

高斯和米高扬站在机场门口,看着渐渐散去的百姓,又看了看远处的战机,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震撼与凝重——他们原本以为八路军只是“运气好”才打赢了太原战役,现在才明白,这支军队早已拥有了与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而这个实力,还在不断成长。

当天晚上,延安的窑洞里,李同志、祝老总、邹同志、曾夏勇再次召开会议,讨论今天的观摩成果。

李同志说:“美苏使者虽然看到了咱们的实力,但也肯定会向他们的政府汇报,咱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加快部队的换装和训练,同时抓紧边区的生产建设——只有自身实力更强,才能在反法西斯合作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曾夏勇应声:“请首长放心!我明天就返回太原,加快部队的训练,同时在组织和总部的领导下,为更多的兄弟部队提供新武器和训练,并和同志们一起把山西建设好,争取早日让山西成为稳固的后方。”

祝老总笑着说:“好!你回去后,也要多跟彭老总沟通,把延安的情况跟他说说,让他也放心。我们上下一心,一定能早日打赢这场战争!”

窗外的月光洒进窑洞,照亮了桌上的华北地图,也照亮了所有人心中的希望——有了先进的装备,有了百姓的支持,有了组织的领导,抗日战争的胜利,已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