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写出来的内容也能更贴近百姓,更有号召力。”
李同志没有推辞,重新坐回木桌前,铺开一张新的稿纸,拿起铅笔。煤油灯的光芒落在他的脸上,映出眼底的坚定。
他没有急着动笔,而是先闭上眼,脑海里浮现出山西百姓的模样——沦陷时流离失所的老人,被日军抓走当劳工的青年,在战火中失去亲人的孩子……这些画面,成了他笔下最有力的支撑。
铅笔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李同志写道:“《贺太原解放——为华北抗战胜利而歌》:今日,我八路军独立旅、385旅、386旅将士,以三日激战,攻克日军重兵设防之太原,俘虏战犯筱冢义男,歼敌数万,此乃华北抗战之重大胜利,亦是全国抗战之光辉一页!太原,这座被日军侵占五年之古城,今日终获新生;山西百姓,这片土地上饱受苦难之同胞,今日终见曙光……”
他的笔锋既带着胜利的喜悦,又饱含对百姓的共情——他写日军的残暴,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苦难;
写八路军的牺牲,是为了让百姓知道胜利来之不易;
写未来的重建,是为了给全国人民注入希望。
“太原解放非终点,乃华北反攻之起点。此后,我八路军将乘胜追击,收复晋北、晋西,解放华北全域,直至将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还百姓一个太平家园!”
不知不觉间,窗外的天已泛起鱼肚白。李同志放下铅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着写满两页纸的社论,又通读了一遍,修改了几处措辞,才满意地起身。
此时,负责新闻工作的胡主任已等候在窑洞外。
他一早听说李同志亲自起草了社论,特意赶过来取稿。当接过李同志递来的稿纸时,胡主任的手有些激动:“李同志,您熬夜写的这篇社论,肯定能振奋全国人心!”
李同志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郑重:“胡主任,这篇社论不仅要登在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的头版,还要尽快印成传单,送到各个根据地,甚至要想办法传到敌占区去——让沦陷区的百姓知道,八路军能打下太原,就能打下更多的城,胜利离他们不远了!”
“您放心!”
胡主任用力点头,“我们今天就安排排版,中午就能印出来,下午就组织通讯员往各个根据地送,保证让百姓们尽快看到这个好消息!”
胡主任拿着社论匆匆离开,祝老总走到李同志身边,指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天:“老李,你看,这太原解放的消息,就像这晨光,很快就能照亮整个华北,照亮全中国。”
李同志望着窗外,远处的宝塔山在晨光中格外清晰。
他知道,太原解放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收复更多的城镇,赶走更多的侵略者,让百姓们真正过上安稳日子。
但此刻,他的心里充满了信心,因为他看到了八路军的战斗力,看到了百姓的支持,更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窑洞内,煤油灯还亮着,桌上的山西地图上,太原的位置已被红笔圈出。
这个日期,不仅将被写进新华日报的社论里,更将永远刻在山西百姓的记忆中,刻在中国抗战的历史丰碑上。
而在太原城内,前线的战士们和百姓们还不知道,延安的党中央正为他们的胜利欢呼,正用他们的战果鼓舞着全国人民。
他们依旧在忙碌——战士们帮百姓修补屋顶,百姓们给战士们送热粥,重建家园的脚步,正随着晨光一起,坚定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