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洒向长治的训练靶场,李保华就带着100名政工干部整齐列队。
他们穿着作训服,腰间别着92式手枪,眼神中满是期待——从今天起,为期七天的装备实操与战术学习正式拉开序幕。
“同志们,今天咱们先从枪械入手,上午学习191自动步枪和191精准步枪的操作,下午练重机枪和狙击枪,大家有信心吗?”负责指导的独立旅骨干班长高声问道。
“有!”政工干部们齐声应答,声音洪亮。
李保华率先走到射击位,接过191自动步枪。
骨干班长在一旁演示:“先检查枪身,拉开枪栓看弹膛是否干净,然后装弹匣,扣动扳机前记得打开保险……”
李保华跟着动作,手指略显生疏地将弹匣推入枪身,“咔嗒”一声轻响,弹匣卡紧。
他端起枪,瞄准50米外的靶心,深吸一口气,扣下扳机——“砰!”子弹呼啸而出,命中靶纸边缘。
“不错!第一次就能上靶!”骨干班长笑着鼓励,“再调整下姿势,肩膀顶住枪托,瞄准线再稳一点。”
李保华调整姿势,再次射击,这次子弹稳稳命中八环。
周围的政工干部们也纷纷上手,训练场上枪声此起彼伏。
有的干部第一次用191精准步枪,凭借着之前的射击基础,三枪就打出25环的好成绩;
有的拿着89式重机枪,虽然枪身沉重,但在战友的协助下,也顺利完成了装弹、射击;
还有人抱着LR4狙击枪,趴在地上,透过瞄准镜锁定远处的靶心,专注的神情仿佛已经置身战场。
“这枪太好用了!后坐力小,精度还高!”一名曾在游击支队用过老旧步枪的政工干部,打完一弹匣子弹后兴奋地说道,“小鬼子的三八大盖在这191面前,简直就是烧火棍!”
李保华也深有感触,他拿起自己刚拆卸完的191步枪,零件摆放得整整齐齐:“以前总听说独立旅装备好,今天亲手操作才知道,这不仅是装备好,更是能让战士们在战场上少流血、多打胜仗的保障!”
白天的实操训练紧张而充实,到了晚上,综合军事学院的教室里灯火通明。
曾夏勇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着“独立旅合成作战理念”的标题,李保华和政工干部们坐在台下,认真做着笔记。
“咱们独立旅的合成作战,核心是‘整合’与‘协同’。”曾夏勇拿起激光笔,指向屏幕上的作战编制图,“大家看,不算旅属的炮兵团、防空团这些兵种团,每个作战团里就包含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等八个兵种。比如一个合成营,既有步兵连负责冲锋,也有装甲连提供掩护,还有炮兵连随时支援,各兵种像齿轮一样咬合,形成全方位作战能力。”
台下有人举手提问:“旅长,这么多兵种协同,靠什么来保证指挥效率呢?”
曾夏勇笑着点头,示意战士搬来一个卫星模型,放在讲台中央:“关键就靠它——卫星。这东西在太空里,咱们肉眼看不到,但它能提供通讯、数据链和图像侦测支持。比如战士在前线发现日军装甲部队,通过单兵系统把位置传给卫星,卫星再把数据同步到团指挥中心和附近的坦克连、炮兵连,几分钟内就能形成包围圈。”
政工干部们围到模型旁,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太空来物”。
“这卫星看着不大,能耐可真不小!”有人感叹道。
曾夏勇继续说道:“除了卫星,无人机也是重要支撑。”
他点击屏幕,调出ch4、ch6、翼龙6等无人机的参数,“这些无人机能侦察、能打击,还能为炮火指引目标。更重要的是,咱们简化了火力支援流程——以前营级单位要呼叫支援,得层层上报,现在营里发现目标,直接通过数据链联系团属炮兵或旅属空军,十分钟内就能得到支援。”
随后,林锐走上讲台,结合黑云山战役的战例讲解:“当时咱们771团一个营遭遇日军第6师团的装甲部队,营长直接呼叫旅部的武直10和团属榴弹炮支援,无人机先定位日军坦克,武直10负责摧毁,榴弹炮压制步兵,不到半小时就打垮了日军的进攻。”
陈定国和周卫国也相继补充了晋城巷战、长治攻坚战的案例,从不同角度解读合成作战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