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13章 守岁夜话围炉坐,家长里短暖心扉

第13章 守岁夜话围炉坐,家长里短暖心扉(1 / 2)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靠山屯,元宵节是整个春节庆祝的最后一个高潮,也意味着年真的要过完了。如果说除夕是阖家团圆的庄严,初一社火是全村狂欢的热烈,那么元宵节,就多了几分温馨宁静的团圆意味,是年节的收尾,也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傍晚时分,石头家的厨房里就飘出了甜丝丝的香气。按照靠山屯的习俗,元宵节要吃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石头娘早就准备好了糯米粉和黑芝麻馅,正坐在炕边,熟练地搓着元宵。

马骥也凑在旁边看热闹,看着石头娘把黑芝麻馅搓成一个个小圆球,然后放在糯米粉里滚一滚,再蘸点水,再滚,反复几次,一个雪白圆润的元宵就做好了。马骥觉得新鲜,也学着石头娘的样子,拿起一个馅料球,放在糯米粉里滚。可他要么滚得太用力,把馅料球滚散了;要么滚得太轻,糯米粉沾不上,忙活了半天,也没做出一个像样的元宵,反而把自己的手上、衣服上都沾满了糯米粉,引得石头娘一阵好笑。

“马先生,你还是别忙活了,看你把自己弄得,跟个白面鬼似的!”石头娘笑着说道,一边给马骥递过一块干净的布,“你坐着歇着,等会儿吃现成的就行。”

马骥讪讪地接过布,擦了擦手上的糯米粉,笑着说道:“还是石头婶厉害,我学不会这手艺。”

不一会儿,一锅热气腾腾的元宵就煮好了。石头娘把元宵盛进碗里,每个碗里都放了六个,寓意着“六六大顺”。元宵浮在碗里,雪白圆润,散发着淡淡的糯米香和黑芝麻的甜香。马骥拿起勺子,舀了一个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香甜软糯的馅料就流了出来,甜而不腻,口感极佳。他忍不住胃口大开,一口气吃了大半碗,吃得嘴角都沾了馅料,像个贪吃的孩子。

“慢点吃,别噎着!”石头娘笑着说道,给马骥递过一杯温水,“锅里还有很多,不够再盛。”

吃罢晚饭,天色已经完全黑了。按照靠山屯的习俗,元宵节的晚上也要“守岁”,或者说“守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不睡觉,聊聊天,祈求新的一年圆圆满满、顺顺利利。石头家在正屋里生起了一个小小的炭火盆,炭火燃烧得正旺,发出“噼啪”的声响,驱散了春夜的寒意。

石头爹、石头娘、石墩,还有马骥,围坐在炭火盆边,形成一个小小的圆圈。盆里除了炭火,还煨着几个红薯和土豆,是石头娘特意放进去的,烤得焦黑,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窗外,偶尔传来零星的爆竹声,是孩子们在庆祝元宵节;远处还能听到孩子们提灯玩耍的笑语,他们手里拿着各种样式的灯笼,有纸糊的兔子灯、荷花灯,还有简单的灯笼,在夜色中像一颗颗移动的星星。月光透过窗棂,清冷地洒在地面上,与屋内温暖的橘红色火光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

没有了白日的喧嚣,夜显得格外宁静。一家人围着火盆,开始漫无边际地闲聊,这就是所谓的“守岁夜话”。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高深的道理,只有最寻常不过的家长里短,却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温度和浓浓的亲情。

石头爹吧嗒着旱烟,烟杆在鞋底上磕了磕,说起了开春后的农事打算:“过了十五,天就慢慢暖和了,该准备春耕了。东头那块地,去年种的玉米,今年换种小麦,地力能养回来;西头那块洼地,适合种水稻,得早点把水渠修一修,别到时候缺水;还有家里的那头老牛,开春后得请兽医来看看,修修蹄子,补补料,春耕全靠它呢。”他说得头头是道,语气里充满了对土地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盼。

石头娘一边听着,一边絮叨着家里的琐事:“家里的年货还够吃几天,等吃完了,就得去镇上赶集,买点盐、酱油,再给石墩做两件新衣裳,春耕干活穿;还有石墩的婚事,也该抓紧了,过完年就二十了,再拖下去就成老光棍了。前几天跟你张婶打听了,她娘家有个侄女,人长得周正,手脚也勤快,等开春了,找个媒人去说说,看看能不能成。”

石墩坐在一旁,憨厚地听着,脸涨得通红,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偶尔插一句嘴:“娘,俺不急,先把春耕忙完再说。”

“你不急,俺和你爹急!”石头娘嗔怪道,“你看你堂兄石锁,都结婚了,你还不着急!等过几年,好姑娘都被别人挑走了,看你找谁去!”

马骥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他们的闲聊,心里觉得格外温暖。这种琐碎的、接地气的对话,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让他想起了自己在现代的家人,虽然生活方式不同,但这份对家人的牵挂、对生活的期盼,却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