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孔家力邀掌儒门(2 / 2)

他想起现代的职业教育,心里又嘀咕:战国人总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看不起工匠。正好借着学宫扭扭这观念,技术普及了,才能有更多改良的可能,总不能靠几个老工匠闷头琢磨。

萧山眼睛一亮,转身就要走:“我这就去办!正好有几个老工匠,手艺好还识点字,上次改铁砧的时候,还跟我念叨想教徒弟呢,肯定愿意去学宫!”

他刚迈出去两步,就被曹复叫住:“别急。先把工家代表召过来,把规矩定好——比如技术共享怎么分利、器械改良怎么署名,这些说清楚了,再去学宫安排讲课的事。”

萧山一拍脑袋,笑着说:“还是安国君想得周到!我这就去传信,让他们三天内都来安城议事!”

他脚步轻快地出了院子,连额头上的汗都忘了擦,背影没一会儿就消失在巷口。

间歇的平静里,院外传来拐杖戳地的“笃笃”声。几个孔家老者走了进来,为首的是孔玉的父亲孔谦。他头发白得像蒙了层霜,手里拄着根桃木拐杖,拐杖头雕着小小的“礼”字,边缘被摩挲得发亮——一看就是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

孔谦走到曹复面前,腰弯得几乎贴到地面,声音带着颤:“安国君刚才说的‘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可是当真?不是随口说说,哄我们这些老头子开心的?”

“自然当真。”曹复伸手扶他,指尖触到老人冰凉的手,手背上的老茧硌得人发疼,“孔子先生常说‘有教无类’,我觉得,不只是教育,思想也该这样。不能因为是别家的学问,就一棍子打死。”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孔家人——有头发花白的老者,有穿青布长衫的中年人,还有几个年轻子弟,手里攥着竹简,眼神里满是好奇。

“一个人的路,不该被出身或学派捆住。”曹复的声音沉得像落在石板上,“喜欢儒家,就钻研‘仁孝礼义’;喜欢墨家,就学‘兼爱非攻’;喜欢法家,就琢磨‘依法治国’。”

“儒家以‘仁’为根,这是好的,但也得吸法家的严谨、兵家的务实、纵横家的变通,才能越走越宽。总不能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互相耗,把好好的学问越吵越窄。”

孔谦的手抖得更厉害了,拐杖戳在地上,溅起几点尘土。他抬起头,眼里含着泪光,看着曹复:“安国君这话,说到我们心坎里了!孔子先生之后,儒家就没了能统合各派的人。大家吵来吵去,把先生的学问都吵变了味——有的偏守旧,有的偏激进,连我们这些老家伙,都快看不懂儒家了。”

旁边一个穿青布长衫的孔家人也附和,往前站了站:“是啊,一家之言太窄了!我们早觉得该变,可没人敢牵头,也没人有您这样的见识和魄力。安国君您能说出这话,真是……真是让我们看到儒家的希望了!”

孔谦上前一步,双手攥住曹复的手,掌心的老茧蹭得曹复有些痒,却满是真诚:“安国君,您既有见识,又有本事——尼山关筑城、安城流民安置、工家技术改良,桩桩件件都做得漂亮。不如……您就来牵头儒家?我们孔家,还有不少儒家子弟,都盼着有您这样的人掌舵!”

这话一出,在场的孔家人都齐齐点头。孔玉更是激动得脸通红,声音都发颤:“父亲说得对!安国君,您就是儒家最该来牵头的人!有您在,一定能把儒家带得更好,让先生的思想传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