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回事?”赵忠挠头。
刘江下去扒开碎陶片,发现罐里的干土把火药闷住了,引线烧到土就灭了。“得让火药透气。”他调整方法——罐口不用干土压实,改用油纸塞紧,油纸薄,引线能烧透,且能防止火药受潮。
第二次试扔,陶罐落地摔碎,油纸破裂,引线“滋滋”烧进火药里,“轰”的一声炸了!铁钉和碎石“嗖嗖”飞出去,最远的竟落了七八步远,插在地里的草杆都被打断了几根。
“好家伙!”赵忠看得咋舌,“这要是扔在流寇堆里,能扫倒一片!”
他们又改进了引线长度——根据投掷距离算好,扔出去后,落地前引线刚好烧到火药。王铁山还特意做了些小陶罐,让妇女们也能扔动,到时候墙头上男女老少都能参与,人手一个,比滚木礌石方便得多。
几日下来,作坊里堆起了二十多个“万人敌”火罐,还有五十支火箭。这些武器看着粗糙——火箭的竹筒绑得歪歪扭扭,火罐的陶罐上还留着烧制时的泥痕,引线也只是浸油的棉线,却透着一股原始而凶狠的威慑力。
张猎户拿着火箭比划:“下次流寇来,我先射几支火箭,炸乱他们的阵型;他们靠近了,墙头上扔火罐,铁钉碎石飞一片,保管他们不敢往上爬。”
王铁山则琢磨着再做些大的:“要是用更大的陶罐,装两倍火药,再塞点铁蒺藜,扔到撞木队里,说不定能把撞木炸断!”
刘江却没掉以轻心。他知道这些只是最原始的火器,可靠性差——引线可能被风吹灭,火药可能受潮不炸,火箭也可能中途断裂。但他更清楚,这是一步关键的尝试。
乱世里,武器的代差往往能决定生死。冷兵器对抗流寇,靠的是人命堆;有了火箭和火罐,就能用更少的人,守住更长的墙。哪怕这些武器十次里有三次失灵,只要有一次炸开在流寇堆里,带来的震慑也是滚木礌石比不了的。
他让人把火箭和火罐搬到箭楼和墙根的隐蔽处,又教护卫和后勤队的人怎么用:“火箭要顺风射,引线快烧到火药筒时再松弦;火罐要扔向人密的地方,别扔太早,也别扔太近伤了自己。”
春桃看着那些陶罐,有些发怵:“这东西炸起来吓人,俺们妇女能扔准吗?”
“不用准。”刘江笑着安慰,“往人堆里扔就行,炸不开也能砸晕几个。到时候你带着姐妹们,站在墙根下,扔完就躲到女墙后,安全得很。”
秋风吹过作坊,竹筒和陶罐在阳光下泛着朴素的光。这些粗糙的武器,没有精美的纹饰,没有锋利的光泽,却承载着刘家堡的希望——它们是技术革新的起点,是对抗更强大敌人的底气,也是刘江在乱世里,为守护家园埋下的又一道伏笔。
赵忠摸着一个火罐,突然道:“要是王老虎那厮再来,看到这东西炸起来,怕是得吓破胆。”
刘江望着堡外渐渐聚集的流民,点了点头。他不知道下一个敌人是谁,也不知道这些原始火器能发挥多大作用,但他知道,多一分准备,墙后的人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可能。
武器研发的路才刚开始,火箭与火罐,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