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她将便携式生命体征稳定仪连接在临照身上,自己则坐在旁边,闭上眼睛,将精神力高度集中,回忆着临照平时能量波动的温暖触感,参照手册提供的共鸣模型,开始持续地、柔和地向外散发一种模拟的临照生命频率信号。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神的过程,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次频率偏移都可能对临照造成二次伤害。陆彦秋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衣襟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舱内只有仪器的滴答声和她轻微的呼吸声。陆彦秋的脸色越来越苍白,精神力消耗巨大,眼前开始出现模糊的重影。
就在她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
医疗监护仪上,临照的体温读数,极其艰难地、极其缓慢地向上跳动了一下!26.1c!
有效!
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0.1c,却如同黑暗中的一点星光,照亮了绝望的深渊!
临照那几乎消失的生命能量场,似乎真的捕捉到了这外部的同频信号,开始产生极其微弱的共鸣,如同沉睡的种子,艰难地尝试着破土而出!
陆彦秋精神一振,咬牙坚持着,手指因为用力而蜷缩。26.2c...26.3c...
温度回升的速度慢得令人抓狂,却确实在向好发展。每一次跳动,都让她心中的希望多一分。
她一边维持着共鸣,一边拿起手册继续翻阅,希望能找到更多线索。在手册的最后几页,她发现了一些关于这艘侦察舰目的地和后续计划的片段信息。
父亲似乎早就预料到他们可能需要逃离“方舟”,因此在这艘船上预留了坐标信息:位于一片未被星图标注的偏远小行星带深处,那里有一个他早年秘密建立的、代号“避风港”的小型研究前哨,储备着更多资源和设备,或许能提供更彻底的治疗。
同时,手册还隐晦地提到,前哨里保存着一些他关于“反向解析方程”的最终研究手稿,以及一些关于“蜂巢”和“蜂后”起源的猜测性资料,字迹潦草却透着凝重。
希望似乎又多了一分。
陆彦秋强撑着疲惫,在导航仪上输入坐标,设定好自动航行模式。侦察舰调整航向,如同黑暗中的孤舟,向着那片未知的小行星带缓缓驶去。
她回头看着医疗床上体温缓慢回升的临照,又看了看昏迷中眉头微蹙的夜澈,眼中充满了疲惫,却也多了明确的目标。
活下去,去到“避风港”,治好他们,解开所有的谜团。
星海孤舟,承载着最后的希望,驶向未知的深渊。而舷窗外,一颗暗淡的星辰正在缓缓移动,似乎在无声地追踪着他们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