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收官(1 / 2)

“窥天镜”的计划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徐彭岳心中激起了久久不能平息的波澜。他将那张蕴含着超越时代智慧的皮质卷轴锁进了研发中心最隐秘的保险柜,钥匙亲自保管。现在还不是全面启动的时候,这项目所要求的技术精度和材料水平,远远超出了当前工坊的能力极限。它更像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照亮了未来技术攻坚的漫长道路。

眼下,夯实基础、巩固现有成果仍是重中之重。

扩建后的新工坊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后,终于爆发出令人瞩目的能量。水力驱动的锻锤日夜轰鸣,将烧红的钢坯锻造成接近最终形态的部件;精加工区的工匠们在改良的车床和镗床前专注操作,确保着每一个零件的精度;独立的火药作坊在徐福的严格管理下,稳定地产出着颗粒均匀、性能可靠的发射药和爆破药;而组装线上,标准化生产的零件被迅速组合成一支支闪烁着冷冽寒光的“霹雳铳”。

产能稳定在每日四百五十支左右,库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填满。蒙恬将军预订的首批三千支“霹雳铳”及配套弹药已全部交付完毕。北疆传来的战报越来越频繁地提及这种新式武器在实战中发挥的奇效——尤其是在攻坚和近距离遭遇战中,其巨大的声响、弥漫的硝烟和恐怖的破甲能力,往往能瞬间瓦解敌军的斗志。

胜利是最好的宣传。原本还对“霹雳铳”持保留态度的其他边军和禁卫系统,态度迅速转变,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甚至连之前态度倨傲的少府考工室和弓弩署,也派出了“技术交流”团队,名义上是学习,实则是想摸清这流水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到底有何奥秘。

徐彭岳对此持开放态度,但核心的技术机密,尤其是火药的最佳配比、金属热处理工艺以及精密量具的制作方法,被严格控制在核心团队手中。他知道,技术优势是暂时的,只有不断迭代创新,才能始终保持领先。

站在工坊中央最高的了望台上,徐彭岳俯瞰着这片已然成规模的工业基地。夕阳的余晖为厂房、水轮和忙碌的人群镀上了一层金边。叮当作响的敲打声、水流冲击的哗哗声、工匠们中气十足的吆喝声,还有那隐约可闻的、从试射场传来的沉闷轰鸣……这一切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与希望的乐章。

回想起穿越之初,在那个泥泞的雨天醒来,只想骗条船跑路的惶惑;回想起初入咸阳宫,面对星空穹顶和始皇帝那番“梳理星海”言论时的震惊与荒谬;回想起在小破院里,带着二十几个“边角料”工匠,从零开始搓弄工具、改良灶台、差点被徐福炸上天的艰辛……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他不仅在这个陌生的时代站稳了脚跟,更是亲手建立起了这个时代第一个具备近代工业雏形的生产基地,造出了改变战争形态的“霹雳铳”,甚至……接到了指向星辰的终极任务。

徐福不知何时也爬上了了望台,站在他身边,同样望着下方的景象,胖乎乎的脸上满是感慨:“徐老大,想想当初在宫里,陛下指着星星说要‘犁地’的时候,贫道……不,我都快吓尿了,只觉得吾命休矣!谁能想到,这才多久,咱们居然真弄出了这么大一片家当,连陛下都把那等神物图纸交给了咱们!”

徐彭岳笑了笑,没有接话。是啊,当初觉得荒诞不经、遥不可及的事情,如今正一件件变成现实。虽然距离真正“犁遍猎户座”还隔着无法想象的距离,但至少,他们已经成功地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将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和基于实证的研发理念,如同种子般,深深植入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基础打好了,接下来,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徐彭岳轻声说道,像是在对徐福说,也像是在对自己宣誓。

“窥天镜”图纸上的技术难关需要逐个分解、攻克,这涉及到精密铸造、光学玻璃(或替代品)的炼制、超高精度的机械加工,每一项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