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他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体内那枚被唤醒的“菩提佛心”正在散发着温和而坚定的力量。那力量引导他走向宁静、祥和,走向一种远离一切纷扰、洞察世间本质的大自在。那是一条通往无上境界的捷径,是无数修行者梦寐以求的慧根福缘。
一边,是可能直达彼岸的佛法大道,是心灵的终极宁静与解脱,是放下一切后的轻松。
另一边,是并肩作战、不离不弃的伙伴,是暗夜不容抛弃的信条与责任,是纷乱红尘中割舍不下的情义与牵挂。
两种力量,两种未来,在他心中剧烈地拉扯、碰撞。佛心澄澈,映照出红尘的纷扰与虚妄;而红尘炽热,却也承载着佛心难以完全涵盖的、鲜活生动的爱与羁绊。
他该如何抉择?是顺应这看似更高层次的“天命”,还是忠于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山下的洛冰凝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等待着。她尊重每一位伙伴的选择,但前提是,这选择必须是发自内心,是真正自由的,而非被任何形式的“天数”或“点化”所绑架。
时间仿佛过了很久,又仿佛只是一瞬。李砚舟闭上双眼,脑海中闪过往昔的一幕幕:暗夜小队初建时的青涩,一次次任务中的生死相依,把酒言欢时的畅快,陷入绝境时彼此支撑的不离不弃……还有望舒那双总是带着温柔笑意的眼睛。这些,是他生命里无法磨灭的色彩,是他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无法放下的“我执”。
他猛地睁开眼睛,眼中所有的迷茫与挣扎尽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坚定。他朝着身旁一直静默不语,仿佛与周围空间融为一体的法相主持,深深一拜,语气诚挚:
“弟子李砚舟,多谢主持大师点化之恩,让我得见自身佛性。佛法精深奥妙,如同浩瀚星海,弟子……心向往之。”
法相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如同春风拂过莲池:“善哉,善哉。汝能识此心,便是无量功德。”
然而,李砚舟的下一句话,却让山下、山上的所有人,包括那几位长老,都为之愣住:
“然而,”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地迎向法相,“弟子尘缘未了,心有挂碍,难以割舍。暗夜,是弟子在茫茫人世间的家;这些挚友,是弟子无法抛却的羁绊;望舒……是弟子心中放不下的牵挂。佛说慈悲,若此时我抛下他们,独自去追寻个人的解脱与自在,任由他们在未来的风雨中挣扎,弟子……佛心难安!恐非但不能成就,反而会滋生新的心魔,永堕迷障!”
他顿了顿,声音更加铿锵:“请主持大师允许弟子就此离去!待我了却尘缘,心中再无挂碍,真正无拘无束之时,若彼时佛缘仍在,佛心不灭,弟子必当回来,潜心礼佛,青灯古卷,追寻无上大道!”
山巅之上,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呜咽,仿佛也在聆听这关乎道与情的抉择。
过了许久,法相那悠长的叹息声才缓缓传来,叹息中带着一丝无奈,一丝惋惜,但仔细品味,深处竟似乎还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赞赏。他低声呢喃,声音微不可闻,却恰好能被近处的李砚舟听到:“痴儿,痴儿……普师弟啊,你果然没有看错人……”
随即,他的声音恢复正常,传遍四方:“罢了,既然你心意已决,道心坚定,老衲也不便强留。佛渡有缘人,亦需缘分具足,强求反是孽缘。你且去吧,望你早日看破红尘迷雾,寻得本心真如,回归清净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