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君臣议储(2 / 2)

荣亲王闻言,缓缓起身朗声道:“回禀皇兄,臣弟以为,太子之位乃是国之根本,关乎江山社稷稳定,需有德者居之,再由皇兄悉心教导,假以时日,方能承继大统。因此,储君之位不可久悬,否则皇子们必定会因此心生觊觎,互相争斗,骨肉相残,反而动摇国本。臣弟以为,早立储君,方能安定朝野,稳固民心。”

皇上闻言,微微点了点头,目光最后落在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九城都指挥薛震身上:“薛将军,你怎么看?”

薛震手握京城防务大权,性情耿直,素来只知忠君。他闻言,猛地站起身,大步上前,“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洪亮如雷:“启禀圣上,微臣乃是一介武夫,不懂朝堂权谋,也不知储君之事该如何抉择。臣只知道,遵从皇命,唯圣上马首是瞻!圣上定夺何人可为储君,微臣便誓死效忠何人!”

皇上见状,无奈地笑了笑,摆了摆手道:“薛将军请起。将军忠君爱国,朕甚是欣慰。”

李子通和张文泉坐在一旁,偷偷白了薛震一眼,心中暗自鄙夷他过于耿直,不懂揣摩圣意,却也不敢再多言,只是默默坐下。

“既然各位爱卿意见不一,那此事便暂时搁置,不急于立储。”皇上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朕已拟好两道传位诏书,其中一道,朕会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一道,朕自有安排。待朕百年之后,四位爱卿可一同前往取出诏书,当众宣读,拥立新皇登基。”

李子通、张文泉和薛震三人闻言,脸色骤变,连忙齐齐跪倒在地,齐声说道:“圣上龙体康健,春秋鼎盛,何出此言!还请圣上保重龙体!”

唯有荣亲王依旧站在原地,没有下跪,只是目光深邃地看着皇上,眼神中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复杂情绪,似是早已洞悉一切。

“好了,三位爱卿平身吧。”皇上的语气骤然转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今日之事,乃是朕与四位爱卿的机密,不可对旁人泄露只言片语,否则,以欺君之罪论处!”

那冰冷的语气让三人都是心头一凛,连忙磕头称是:“臣等遵旨,绝不敢泄露半句!”

“荣亲王留下,陪朕说说话。你们三人先回去吧。”皇上挥了挥手,语气恢复了平静,却依旧带着不容违抗的威严。

三人不敢耽搁,连忙再次磕头谢恩,躬身退下,御书房的大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合上,将殿内的凝重气氛再次隔绝。

殿内只剩下皇上与荣亲王二人,气氛瞬间缓和了许多,少了君臣的隔阂,多了几分兄弟间的亲近。

荣亲王看着皇上,缓缓开口道:“皇兄,我知道你心中早已有人选,今日召臣弟前来,并非真的要商议储君之事,而是另有吩咐吧?”

皇上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叹了口气道:“知我者,莫若皇弟也!若非当年你无心朝堂之事,一心只想做个闲散王爷,这皇位,又怎么会是我的呢?”

“皇兄,当年之事不可再提。”荣亲王连忙打断他的话,语气恳切,“你我本是一奶同胞,血肉至亲,何况先皇本就属意于你,你登基称帝,乃是名正言顺。我性子闲散,不耐朝堂束缚,能做个逍遥王爷,守护一方安宁,便已心满意足。”

皇上闻言,沉默了片刻,眼中流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悲伤与疲惫:“自从太子薨逝,朕时常感觉心神疲惫,寝食难安。近日更是频繁梦见先皇,梦见那些早已离开的兄弟们,梦见我们儿时一起在御花园读书,一起在演武场练习弓马齐射……”他轻轻叹了口气,对着殿外吩咐道:“李德全,取那密封的卷轴来。”

很快,总管太监李德全捧着一个锦盒走了进来,躬身递给皇上,随后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皇上接过锦盒,打开,取出一卷密封完好的圣旨,递给荣亲王:“皇弟,这便是另一道传位诏书。方才朕故意试探张文泉三人,便是想看看他们心中是否忠诚。传位乃是国之大事,朕唯一信任的,唯有皇弟你一人。朕想,皇弟心中已然知道朕属意何人。若将来有人胆敢篡改圣旨,谋朝篡位,皇弟可持此卷诏书,调动天下兵马勤王,以震朝纲,护新皇登基!”

说完,皇上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荣亲王的手腕,那力道之大,仿佛要将这千斤重担,连同整个江山社稷的安危,都一并托付给他。

荣亲王接过诏书,入手沉甸甸的,不仅是卷轴的重量,更是兄长的信任与江山的责任。他郑重地将诏书收好,对着皇上深深跪拜下去,声音坚定:“皇兄放心,臣弟定不负所托,誓死拥护新皇,协助他守护好这大好河山,不让先皇与皇兄的心血付诸东流!”

皇上连忙伸手将他搀扶起来,兄弟二人四目相对,眼中都噙满了热泪。此刻,御书房内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君王,也没有了闲散恬淡的亲王,只有一对血脉相连的兄弟,在这深宫之中,诉说着彼此的信任与牵挂。阳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二人身上,为这凝重的权谋之地,增添了一丝难得的温情。而他们心中都清楚,这温情之下,是即将席卷朝堂的惊涛骇浪,储位之争,已然悄然拉开了最激烈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