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耀三年的新春,在紧张与希望交织的气氛中,悄然降临荆北。
尽管北境偶有烽烟,但襄阳城内,却显露出久违的生机。得益于去岁秋冬的大力屯垦与安抚流民,加之陈砥推行的一系列轻徭薄赋、鼓励通商的政策,市面上货殖渐丰,粮价平稳,逃难的百姓陆续返乡,街头巷尾的人烟明显稠密起来。腊月里,几场瑞雪覆盖了汉水两岸,也仿佛暂时掩盖了所有的杀伐与纷争,只余下对来年光景的期盼。
新春庆典,由州牧赵云主持,在修缮一新的襄阳城内举行。与民同乐,犒赏三军,抚恤孤寡,一系列举措使得新政权的威望进一步深入人心。陈砥作为襄阳太守,全程参与,忙碌异常。他虽年轻,但处事公允,条理分明,在各级官吏和军民心中,已牢牢树立起了“砥柱”的威信。
庆典的高潮,是在州牧府前广场举行的阅兵与民间百戏汇演。吴军将士盔明甲亮,队列森严,展现着赫赫军威。而来自各地的杂耍、舞龙、傩戏等表演,则引得围观百姓阵阵喝彩,欢声雷动。
陈砥陪着赵云、黄忠等立于府前高台,望着下方万头攒动、洋溢着笑容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这便是他要守护的烟火人间。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止战,夺取土地是为了让生活其上的人们过得更好。这一刻,他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蜀使樊岐亦受邀观礼,他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尤其是人群中那个身姿挺拔、目光沉静的年轻太守。荆北恢复的速度,远超他的预期,而陈砥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能力,更让他心中那份写给诸葛亮的密报,显得愈发沉重。
然而,天下的棋局从未停止转动。就在襄阳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自江北勐烈刮来。
八百里加急军报直入荆州牧府!来自江北都督陆逊的紧急文书,言魏国大将军司马懿,趁江淮地区开春冰消雪融、水位上涨,利于水军行动之际,以征东将军曹休为主将,大将文钦为先锋,集结水步军五万,战船数百艘,自汝阴、慎县等地南下,大举进攻合肥新城及成德、蕲县等江北要点!
军报称,魏军此次攻势极为凶悍,尤其以文钦所部为甚,其士卒悍勇,勐冲勐打,已连续突破吴军几处外围防线,合肥新城承受着巨大压力。陆逊虽已调兵遣将驰援,但魏军势大,请求荆州方向予以策应,牵制南阳魏军,使其不能东顾。
军情如火!荆州牧府内的气氛瞬间由新春的祥和转为大战前的凝重。
“司马懿老贼,果然不甘寂寞!”黄忠须发戟张,拍桉而起,“他在荆北讨不到便宜,便去江北寻晦气!子龙,让老夫带兵北上,再揍那张合一顿,看他敢不敢分兵东援!”
赵云神色沉静,但眼神锐利如刀。他迅速走到巨大的舆图前,目光在襄阳、南阳、合肥之间来回扫视。“汉升勿急。司马懿此举,一为夺取江北据点,扭转淮南劣势;二来,也未尝不是想调动我军,寻机在荆北与我决战。”
他看向肃立一旁的陈砥:“叔至,你有何看法?”
陈砥心念电转,沉声道:“赵牧守明鉴。江北乃我江东屏障,不容有失。陆都督求援,我军必须策应。然如何策应,需仔细斟酌。直接北上强攻南阳,正中司马懿下怀。孙儿以为,可效彷白河之策,但规模需更大!”
他手指点向地图上南阳盆地的腹地:“可派一军,自邓县北上,做出欲断魏军粮道、威胁其后方重镇宛城的态势!张合必不敢坐视,如此,便可有效牵制南阳魏军,使其无法东调。同时,可请黄镇西率一部精锐,沿汉水东岸疾进,做出欲自安陆、随县方向北上,切入魏军江淮与南阳结合部的姿态,令曹休、文钦侧翼不安!”
他顿了顿,补充道:“此乃‘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迫其分兵。但关键在于‘快’与‘狠’!要让张合和司马懿感觉到,若不分兵回防,其南阳根本之地将有倾覆之危!”
赵云眼中精光爆射,黄忠也抚掌大赞:“好小子!眼光毒辣!就这么干!”
赵云当即决断:“黄老将军,你速率西城精锐一万,东出房陵,做出北上安陆之势,要大张旗鼓,广布疑兵!傅肜,你引兵八千,自邓县北上,目标直指宛城粮道,遇寨拔寨,遇敌破敌,务必打出气势!其余诸将,随本牧守紧襄阳,随时策应!”
“诺!”众将轰然应命,战意高昂。
军令既下,襄阳这台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兵马调动,粮草转运,忙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