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显然是司马懿“离间计”的升级版,更加具体,更具针对性。
诸葛亮将信纸递给马良。马良阅后,眉头微蹙:“丞相,此乃司马懿故技重施,然其用心险恶,直指李正方与江东,若处理不当,恐生内变。”
诸葛亮目光深邃:“李正方其人性矜,易为流言所惑。且其与江东,本无旧谊,唯有利益。司马懿此举,是看准了这一点。”
“是否需严查流言,或召李督当面澄清?”马良建议。
诸葛亮摇了摇头:“流言如风,难以根除。强行压制,反显心虚。至于李正方……此时召见,无异于火上浇油。”他沉吟片刻,“季常,你素来持重,且与江东使者太史享有过接触。由你出面,以商讨陇右羌事及粮草转运为名,宴请太史享,并‘恰好’请李正方作陪。席间,你需如此这般……”
诸葛亮低声吩咐一番,马良眼中露出了然之色,躬身领命。
数日后,马良在营中设宴,邀请太史享及李严。席间,马良与太史享谈笑风生,不仅详细讨论了双方在陇右情报共享、物资互通的可能性,还“不经意”间提到了江东近期在历阳、筑阳的奋战,以及对北伐坚定不移的支持态度。马良言辞恳切,太史享对答得体,充分展示了江东的诚意和力量。
李严在旁听着,面色变幻。他虽对诸葛亮有不满,但并非毫无大局观。亲眼见到江东使者的态度,听到江东在东西两线的实际战果,再对比那些虚无缥缈的流言,孰真孰假,心中自有了一杆秤。宴会之后,李严虽未完全消除对诸葛亮方略的疑虑,但对于联盟本身和江东的戒心,却减轻了不少。
诸葛亮此举,并未直接解释,而是通过马良的穿针引线,让李严自己去看、去听、去判断,巧妙地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马良以其温和圆融的方式,成为了维系蜀汉内部稳定与吴蜀联盟的关键纽带。
许都,魏王宫内的气氛依旧压抑,但曹丕的情绪似乎稳定了一些。司马懿的“西守东和”以及离间之策,虽然短期内未见奇效,但至少让曹丕看到了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不再像之前那般焦躁无助。
“江东使者那边,情况如何?”曹丕揉了揉眉心,问向司马懿。
司马懿回道:“回大王,已按计划,选派了能言善辩之人,携带重礼,秘密前往建业。其使命并非求和,而是‘示好’与‘解惑’,向陈暮陈说我将战略重心置于西线的决定,并暗示愿与江东保持目前态势,甚至可在边境贸易上稍作让步,以麻痹其心。”
“嗯。”曹丕不置可否,“西线呢?曹真就这么跟诸葛亮在五丈原干耗着?”
“大王,僵持并非坏事。”司马懿分析道,“诸葛亮劳师远征,数十万大军日耗千金,蜀道转运艰难,其利在速战。我大军深沟高垒,以逸待劳,不断以小股精锐袭扰其粮道,时日一长,蜀军必疲。待其粮尽退兵,我军再衔尾追击,可获全功。此乃当年太祖(曹操)破袁绍于官渡之故智。”
他顿了顿,又道:“且据细作报,蜀汉内部,李严与诸葛亮之隙未消,马良虽尽力弥合,然裂痕犹在。只要我西线坚持住,其内乱必生!”
曹丕叹了口气:“但愿如仲达所言吧。”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江东、蜀汉……朕迟早要让他们付出代价!还有那个霍峻,焚我盐场之仇,朕记下了!待西线平定,必让臧霸重整水军,踏平江东沿海!”
“大王英明!”司马懿躬身道。他知道,曹丕需要发泄,也需要一个远期的目标来维持斗志。
许都的决策,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和挫败后,终于转向了一种更为隐忍和阴鸷的策略。如同潜流,在平静的水面下,积蓄着力量,寻找着下一个爆发的机会。
建业,镇南将军府后院。
陈暮难得有片刻闲暇,与妻子崔婉在庭院中散步。夏日的晚风吹拂,带来一丝清凉。
“夫君近日眉头舒展了许多,可是前方战事顺利?”崔婉轻声问道,她虽深处内宅,但对外间大事并非一无所知。
陈暮握住她的手,微笑道:“历阳暂稳,砥儿在荆南也做得不错,西线蜀汉与曹魏僵持,于我有利。局势……确实比年初时好了太多。”
崔婉欣慰道:“那就好。只是苦了历阳的将士和百姓,还有砥儿,他年纪尚小,便要承担如此重任……”
“玉不琢,不成器。”陈暮看着天边的晚霞,语气带着期许,“乱世之中,唯有经历风雨,方能真正成长。砥儿能做到如今地步,已远超我之预期。还有伯言、子龙、元直、士元……江东能有今日,非我一人之功,乃众人拾薪,方有燎原之势。”
他顿了顿,感慨道:“有时我在想,这‘砥柱’二字,何其沉重。需承受八面来风,万千巨浪。然,若无人愿为此砥柱,则家国倾覆,生灵涂炭。幸而,我江东不乏愿为此砥柱之人。老将如黄忠,智士如陆逊,俊杰如徐庶、庞统,乃至下一代如砥儿、霍峻……他们,才是江东真正的希望和根基。”
崔婉依偎着夫君,轻声道:“妾身不懂军国大事,只知夫君所为,是为了保全这江东百姓,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将来。无论多难,妾身都会在身后支持你。”
陈暮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家庭的温暖,是他在这冰冷权谋和残酷战场上,最重要的慰藉和力量源泉。
与此同时,各地的“薪火”仍在持续燃烧:
历阳城内,陆逊组织士卒开展夜间辨识星辰方位的训练,他在为可能的最坏情况——突围——做着隐秘的准备。
荆南江陵,陈砥在灯下翻阅着各地送来的户籍田亩册,试图找出更能激发民力、增加产出的方法。
关中五丈原,诸葛亮与马良挑灯夜战,推演着粮道护卫与反袭扰的种种可能。
海上靖海营,霍峻与朱桓看着新下水的几艘快船,谋划着下一次出击的方向。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竭尽全力。这星星之火,已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战,更是为了一个模糊却充满希望的未来而战。时代的巨浪依旧汹涌,但承载着“薪火”的“砥柱”,却在这浪涛的冲刷下,愈发显得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