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244章 固本培元

第244章 固本培元(2 / 2)

文聘沉稳答道:“主公,句章、泉陵两战,水军虽胜,亦损失战船三十余艘,伤亡士卒两千余人。当前首要补充战损,招募熟悉湘、资水情的船工水手。聘恳请主公,拨付资源,于泉陵、烝阳两地建立水寨,作为前沿基地。同时,龙川船坊需加快研制新型楼船、斗舰,以期未来能与江东主力水师抗衡。”

“准。”陈暮毫不犹豫,“水军乃我日后争雄之关键,资源倾斜,优先保障。新型战舰设计图样,呈报士元与我审阅后,即刻拨款建造。”

最后,陈暮看向庞统与在场文官:“士元,伯绪(桓阶字)在桂阳举措得力,零陵亦需能吏。两郡官吏选拔、任命,由你与崔季珪、王仲宣会同考功曹,迅速拟定名单。务求公允,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尤重德行。原两郡官吏,愿留任且通过考核者,量才录用;冥顽不灵或才德不配者,一律清退。”

“统明白。”庞统点头,“已从交州各学堂及基层擢选一批吏员,不日即可赴任。”

陈暮沉吟片刻,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荆南新附,北境安危系于此地。我意,将州牧府暂移至泉陵,以便就近处理军政,震慑宵小。广信仍为根本,由汉升总督后方军政,崔季珪、王仲宣辅左,确保粮草、军械、赋税源源不断供应前线。”

众人闻言,皆感振奋。将统治中心前移,无疑表明了陈暮经营荆南、直面北方压力的决心。

就在广信会议后不久,曹操的使者,丞相府东曹掾刘晔,携带着朝廷的诏书和丰厚的赏赐,抵达了泉陵。

此时的泉陵城,经过月余整顿,已初步恢复了秩序,但战争的痕迹依旧明显。刘晔坐在马车中,撩开车帘,仔细观察着街道上的景象。只见行人神色虽仍带几分惶然,但已无慌乱,店铺陆续开张,工匠在官府组织下修复房屋,一队队巡哨士卒军容整肃,目不斜视。

“陈明远治军理民,确有一套。新得之地,竟能如此快稳定下来……”刘晔心中暗忖,对这位迅速崛起的南方雄主,评价又高了几分。

州牧府(原零陵太守府)大堂,经过重新修葺,虽不奢华,却自有一股威严气象。陈暮端坐主位,身着州牧官袍,庞统、赵云、魏延、文聘等核心文武分列两侧。

刘晔手持节杖,昂然而入,展开诏书,朗声宣读:“制诏:交州牧陈暮,忠勇体国,克定荆南,扬大汉之威于南疆……特晋封为镇南将军,都督荆、交二州诸军事,封宜城侯,食邑千户……望卿恪尽职守,屏藩王室,钦此!”

诏书内容极尽褒扬,将陈暮夺取荆南的行为定性为“克定”、“扬威”,并给予了极高的官爵封赏。这无疑是曹操代表朝廷,对陈暮势力扩张的正式追认和拉拢。

“臣,陈暮,领旨谢恩!陛下万岁!”陈暮面色平静,依礼接旨,看不出太多喜怒。

宣旨完毕,刘晔换上笑容,拱手道:“恭喜宜城侯!丞相闻听将军大捷,亦深感欣慰,言道天下能定南疆者,非将军莫属。”

陈暮澹澹一笑:“丞相过誉,陛下隆恩,暮,愧不敢当。皆赖将士用命,百姓支持,方侥幸成功。”他抬手示意,“刘东曹远来辛苦,请入席。”

宴席之上,觥筹交错,气氛看似融洽。酒过三巡,刘晔看似随意地问道:“宜城侯一举而定荆南,威震江东。不知接下来,有何打算?江东孙氏,经此重创,已是苟延残喘。丞相之意,若侯爷有意东进,朝廷必鼎力支持。”

陈暮叹了口气,面露“疲惫”之色:“刘东曹有所不知,荆南之战,我军虽胜,亦是惨胜,伤亡颇重,府库为之一空。如今将士思归,百姓厌战,亟需休养生息。能保住现有疆土,为陛下守好南大门,暮已心满意足,岂敢再启战端,劳民伤财?”他举杯敬向刘晔,“还请东曹回禀丞相,暮,暂无余力东顾。”

刘晔眼中精光一闪,又道:“侯爷高义,体恤军民。然,西面武陵,蛮汉杂处,刘备又素有野心,恐非安分之地。侯爷亦需早作提防。”

庞统在一旁接口道:“刘东曹提醒的是。只是武陵山险路艰,蛮部众多,急切难图。且刘皇叔乃汉室宗亲,向来以仁义着称,与我交州素无仇怨,想来不至无故相侵。当前之要,仍在安抚内部,巩固边防。”

刘晔见陈暮和庞统一唱一和,滴水不漏,始终强调困难,表达无意外扩之意,知道难以挑动,便不再多言,转而谈论些北方风物、朝廷趣闻,宴席在一种微妙的和谐中结束。

送走刘晔后,书房内,只剩下陈暮与庞统。

“曹操果然想坐山观虎斗,甚至想驱虎吞狼。”陈暮冷笑道。

庞统点头:“主公应对得当。我军眼下最需要的便是时间。接受朝廷册封,名正言顺,可堵天下悠悠之口,亦能让曹操暂时安心。至于他信不信我等无力扩张,并不重要,只要他短期内不将主要矛头对准我们即可。”

“刘晔此人,眼光毒辣,必已看出我军虚实与潜力。”陈暮沉吟道,“士元,依你之见,下一步当如何?”

庞统眼中闪过狡黠的光芒:“他可来,我亦可往。主公,可挑选机敏可靠之人,备上‘厚礼’,随刘晔返程,或另遣一路,以答谢朝廷为名前往许都。不必接触曹操核心,只需结交其麾下近臣,如曹洪、夏侯惇等武将,或通过其他渠道,探听曹操真实意图,以及其对关中、汉中动向的布置。知己知彼,方能从容应对。”

“善!”陈暮赞道,“此事,由你暗卫负责,人选务必精干。”

夜色深沉,泉陵城头火把猎猎,映照着巡逻士卒警惕的身影。

陈暮与赵云并肩走在城墙上,秋夜的凉风带着湿气拂面而来。

“子龙,今日文长又与你争执了。”陈暮忽然开口。

赵云笑了笑,坦然道:“文长性子急了些,但一心为主公建功,其心可嘉。末将只是担心他求胜心切,误了大事。整编之事,千头万绪,尤其是降卒,需恩威并施,急躁不得。”

陈暮点头:“你能理解便好。文长是利刃,需用其锋,亦需防其伤己。新附之军,来源复杂,思想不一,仅靠严法恐难真正收心。我意,除了军纪宣讲,各营可增设‘教导官’,由识文断字、明晓大义的底层军官或文吏担任,平日不仅负责文书,更需与士卒同甘共苦,宣讲我军宗旨,解释政策法令,疏导情绪,凝聚人心。”

赵云眼睛一亮:“主公此策大善!如此一来,可潜移默化,使士卒知为何而战,而非仅为粮饷。末将回去便着手遴选合适人选。”

两人走到城墙垛口,凭栏远眺。北方,是浩瀚漆黑的长江,对岸是孙权控制的南郡;西北方向,是广袤的武陵山区和更遥远的益州;东北方,则是曹操控制的南阳、襄阳。

“曹操稳定南方局面后,下一步,必是西向。”陈暮目光深邃,“要么夺取关中,威慑凉州马腾、韩遂,要么加大对汉中的压力,阻止刘备坐大。孙权新败,短期内无力大举报复,但小规模的骚扰、细作的渗透,绝不会少。而刘备……”他顿了顿,“若其顺利拿下汉中,则据有益州天险,手握巴蜀财富,其势已成。届时,他是会选择东出荆州,与孙权争夺南郡,还是会北攻关中,与曹操正面冲突?”

赵云沉声道:“无论其如何选择,天下大局必将再起波澜。”

“不错。”陈暮深吸一口气,“而这波澜再起之前,正是我等至关重要的‘固本培元’之机。未来一两年,交州、荆南首要之务,便是‘消化荆南,融合人心,积蓄粮草,精炼兵马’!要让这片土地,真正变成我们的筋骨血肉,让这里的百姓,真心认可我们的统治。”

他转身,看着赵云,语气坚定如铁:“我们要像真正的砥石,沉入水底,默默承受水流冲刷,自身却要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愈发坚硬、厚重。待到时局有变,风云再起之时——”陈暮的手轻轻按在冰冷的城砖上,“便是我们这块经过千磨万砺的基石,显露锋芒,定鼎乾坤之刻!”

赵云深深一揖,眼中充满了敬佩与决然:“云,愿追随主公,效死力,磨此砥石,以待天时!”

广信(泉陵)的砥石,在血火中初具形态后,并未急于显露锋芒,而是沉心静气,转向更深层次的打磨与积累。内修政理,外和诸强(哪怕是暂时的),厉兵秣马,凝聚人心。乱世的棋局依旧扑朔迷离,但手握荆南、根基渐固的陈暮,已然拥有了在更大舞台上博弈的资格。未来的道路依旧挑战重重,可这块日益坚实的“砥石”,正静静等待着,那石破天惊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