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南阳李氏、邓家等,在荆州势力不小,其姻亲故旧遍布各郡。庞士元手段是否……过于激烈了些?恐生变乱啊。”王粲不无担忧地说道。他支持改革,但也深知触动既得利益者的风险。
崔琰则道:“然庞士元所行,皆依法度,证据确凿。若因几家豪强反对便退缩,则新政废弛,威信扫地,日后更无人将州牧府政令放在眼中。亮以为,当支持庞士元,以儆效尤!”
陈暮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吟不语。他深知改革必然伴随阵痛,庞统的行事风格虽然酷烈,但确是打破僵局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关键在于,他能否顶住压力,能否控制住局面。
就在这时,一名亲卫悄无声息地送入一封密信——来自许都徐元。
陈暮立刻展开阅读,信中除了照例通报北方战事(曹操与马超仍在渭南对峙,互有胜负,战事呈胶着状态)外,重点提及了一事:
“……近闻南阳之事,曹公亦有所耳闻。其虽困于西凉,然对荆州动向从未放松。校事郎已奉命加紧搜集荆州内部‘不稳’之情报,尤其关注世家大族对陈牧之怨言。曹公曾言:‘陈暮用庞统,如饮鸩止渴,吾且观其内溃’。望友慎之,稳之,勿予北面可乘之机……”
徐元的警告如同警钟,在陈暮耳边敲响。曹操正虎视眈眈,等着看荆州内乱!若此时因世家反弹而退让,或处置不当引发大规模动荡,曹操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陈暮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放下密信,对王粲和崔琰沉声道:“庞士元无错!清查田亩,整顿赋税,乃强州富民之根本,势在必行!传我命令!”
他站起身,语气斩钉截铁:“第一,行文南阳郡及全州,申明庞统所为,乃奉本将军之令,所行一切,皆为大汉法度与荆州百姓!若有阻挠新政、对抗官府、煽动闹事者,无论其身份地位,严惩不贷!授权庞统,对查实之豪强,可抄没其非法所得,首要分子押送襄阳受审!”
“第二,调驻守新野的一部兵马,即刻开赴宛城,归庞统节制,以防不测!”
“第三,以州牧府名义,发布安民告示,阐明新政之利,承诺清查出之土地将优先分予退伍士卒、无地流民,并降低其初始赋税。”
王粲与崔琰见陈暮态度如此坚决,心中一定,齐声应道:“遵命!”
陈暮的强力支持,如同给庞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像一块巨大的砥石,稳住了因改革而动荡的南阳局面。
接到命令和援军的庞统,精神大振,手段更显凌厉。他不仅加快了对已拿下豪强的审理,更将矛头指向了几个之前态度暧昧、暗中串联的大族,派出军队直接包围其庄园,强制清丈土地,登记人口。
反抗不是没有。邓家联合部分私兵、佃户,试图武力抗拒,但在装备精良、早有准备的州府兵马面前,短短两个时辰便被镇压下去,为首者当场格杀,余众溃散。庞统借此机会,将邓家主要成员全部下狱,家产充公。
血腥的镇压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原本蠢蠢欲动的其他家族,顿时偃旗息鼓,开始主动配合清查,虽然心中怨愤难平,但表面上不得不低头。
南阳的“气血”正在被强行打通,大量的土地、人口被登记在册,州府财政状况预计将得到极大改善。然而,这股被强行压下去的怨气,却也如同地火般在暗处运行,等待着喷发的时机。
消息传回襄阳,陈暮深知,这只是第一步。庞统的雷霆手段虽然见效快,但也埋下了隐患。他必须尽快推行“育人”之策,选拔培养属于自己的寒门人才,并设法安抚、分化士族,才能将改革的成果真正巩固下来。
而北方的曹操,依旧在与马超苦苦纠缠,但那双窥视南方的眼睛,从未离开。荆州的这场内部风暴,注定只是更大波澜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