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既表达了仰慕之情,又隐含了对黄忠处境的理解和惋惜,更留下了“以待天时”和“请教”的伏笔,姿态放得极低,全然不似上位者招揽,反而像是志同道合者的期许。
黄忠收到此信,独自在书房中沉吟良久。他虽是一员武将,却并非不通文墨的莽夫。信中的暗记和“暮”字,让他隐约猜到了来信者的身份——那位在襄阳力抗周瑜、如今总揽荆北的年轻刺史,陈暮陈明远。
“陈明远……”黄忠抚摸着颌下花白的短须,目光复杂。他对韩玄的昏聩早已失望透顶,也对刘备的招揽心存疑虑(刘备使者亦曾暗中接触过他)。如今,这位北方的实权人物,竟也知晓他黄汉升之名,而且言辞如此恳切……
他并未回信,也未对外声张,只是将这封信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来。但心中对那位素未谋面的陈刺史,已留下了第一个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与此同时,陈暮派出的使者,也在密切关注着长沙的局势,并将黄忠收到信后并无异常举动、依旧每日操练军马的消息传回了襄阳。
“黄忠未有异动,依旧尽忠职守?”陈暮听到回报,微微颔首,“果然是一员忠勇之将。即便对韩玄不满,亦不曾怠慢军务。”
张辽有些不解:“刺史,既然黄忠对韩玄不满,为何不趁机加大力度招揽?万一被刘备抢先……”
陈暮淡然一笑:“文远,欲速则不达。黄忠此人,重义守节,绝非见利忘义之辈。我若此时以高官厚禄诱之,他反而会看轻于我,甚至可能因忠义所缚,彻底倒向韩玄。如今这样,留下一线善缘,让他知道我陈暮知他、敬他,便已足够。”
他走到窗边,看着庭院中抽出新芽的树木,缓缓道:“种子已经播下,何时发芽,需要合适的土壤和时机。韩玄多疑暴虐,其与黄忠的矛盾只会日益加深。而刘备在侧,亦不会放过招揽黄忠的机会。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继续稳固荆北,积累实力。待长沙有变,或刘备与韩玄冲突加剧之时,才是我们出面的最佳时机。届时,或许无需我们多言,形势自会逼得黄忠做出选择。”
他的策略清晰而耐心:不争一时之得失,重在布局和营造大势。对黄忠如此,对整个荆南的局势亦是如此。
文聘感慨道:“使君深谋远虑,聘不如也。如此,既不会过早刺激韩玄和刘备,也为将来埋下了一步暗棋。”
陈暮收回目光,眼神沉静:“荆南这盘棋,才刚刚开始。周瑜虽退,刘备方兴,我等唯有沉心静气,方能在这乱局中,为朝廷,也为自己,争得一线先机。”
他袖中的砥石温润如初。他知道,真正的博弈,往往在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暗线布局和耐心的等待。而黄忠这颗重要的棋子,他已落下一子,静待风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