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109章 狂澜之前

第109章 狂澜之前(2 / 2)

陈暮深吸一口气,出列行礼,声音清晰而沉稳:“回丞相,诸位将军、先生之论,皆有其理。然暮以为,此战关键,不在是否渡江,而在如何‘以我之长,击彼之短’。”

他走到大殿中央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指向长江沿线:“我军之长,在于陆战无敌,兵甲精良,粮草(相对)充足。江东之长,在于水师精锐,熟悉江情。故,我军战略,不应是单纯寻求水师决战,亦不应是无限期拖延。”

他手指点向几个关键节点:“暮之浅见,当‘以北制南,以陆制水’。大军主力,可分屯于江北战略要地,如江陵、巴丘、樊城、居巢等处,深沟高垒,广积粮秣,做出长期对峙、寻机渡江之势,迫使江东水军主力不得不分散布防,疲于奔命。同时,选拔精锐步骑,配以部分可靠水军,沿江扫荡,拔除江东设在江北的营垒、哨卡,如孙权置于濡须口之营寨,压缩其战略空间,斩断其伸向江北之触角。”

他顿了顿,继续道:“此所谓‘啃硬骨头,不吃肥肉’。不追求一战之功,而是通过不断的挤压、消耗、拔点,削弱江东实力,打击其士气,同时锻炼我水军,磨合将帅。待其疲敝,或内部生变,或我水军堪用之时,再集结主力,选择其薄弱处,如濡须口、夏口等地,强行渡江,则事半功倍。”

他最后总结道:“此策虽缓,然根基扎实,风险可控。可将我军陆战之优发挥到极致,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水战之短。且,稳固江北,亦能保障我后勤粮道之绝对安全,此乃南征之命脉所在!”

大殿内一片寂静。陈暮的策略,不同于任何一方的激进或保守,而是一种更为务实、更具操作性的“挤压消耗”战略。他清晰地指出了曹军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一套扬长避短的具体方案。

曹操的目光在舆图和陈暮之间来回移动,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沉吟良久,缓缓道:“明远此策……老成谋国。先巩固江北,步步为营,以势压人,确比盲目渡江决战更为稳妥。”他显然倾向于这个更注重根基和消耗的策略。

荀攸、贾诩等人也微微颔首,表示认可。曹仁等将领虽觉不够痛快,但见丞相首肯,也不再强烈反对。

陈暮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曹操最终的决策。南征的方略,开始向着巩固江北、寻机破敌的方向倾斜。

大局虽定,但暗处的较量从未停止。就在曹操行辕定策后不久,文聘秘密求见陈暮。

“使君,近日江面巡逻,抓获几名江东细作,其目标并非我军营垒,而是……试图与城中某些士族联络。”文聘面色凝重,“虽未得逞,但可见江东对我荆北内部,仍未死心。尤其是……蔡瑁虽死,其旧部中,恐仍有心怀异志者。”

几乎同时,陈暮安置在城中的暗线也传来消息,称发现一些原蔡府的门客,与江夏方向来的商旅接触频繁,似乎在打听蔡瑁被处决的细节以及家产处置情况,行为鬼祟。

陈暮听着汇报,眼神微冷。树欲静而风不止。蔡瑁的覆灭,并未让所有隐患消失,反而可能让一些潜在的敌人转入了更深的潜伏。江东的周瑜,绝非易与之辈,必定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在曹军内部制造混乱。

他吩咐文聘:“加大江面与城内的巡查力度,尤其是对与原蔡氏有关联的人员,严密监控。但切记,没有确凿证据,不可轻易动手,以免打草惊蛇,或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末将明白!”

文聘离去后,陈暮独自站在郡守府的望楼上,眺望着南方烟波浩渺的长江。江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袍。

大战将临,如同这江上即将到来的风暴。他这块被置于风口浪尖的砥石,在承受着巨大政务和后勤压力的同时,还需时刻警惕着来自暗处的冷箭。

他轻轻握紧了拳,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无论前路如何艰险,他都必须在即将到来的狂澜中,稳住荆北,支撑起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宏大战役的后方根基。

风,已起于青萍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