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说越快,仿佛抓住了黑暗中唯一一丝确定的微光:“我们将这些核心证据,与赵博士的绝笔信一起,打包成一个高度压缩、多重加密的‘证据核’。然后,利用‘海知了’号上可能更先进的通讯设备,或者我们所能想到的任何方式,将这个‘证据核’分散发送出去!不是发送给预设的‘信使’,那样可能还在泄露的名单上。而是随机地、广泛地投送到互联网的某些公共节点、加密的云存储空间、甚至……一些活跃的线上学术论坛或开源代码库的隐藏区域!”
李雯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撒播种子一样?让数据自己隐藏在信息的海洋里?即使我们被捕,硬盘被毁,只要这些‘种子’有一粒在合适的时机被合适的人发现……”
“它就可能生根发芽,在我们都无法预料的地方,长出新的线索,甚至被拼凑出部分真相!”陈默接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这比依赖可能被渗透的‘信使’网络,或者我们自身难保的物理携带,或许更有多样性的保障!”
林栋沉吟着,这个方案大胆而冒险,广泛撒播也可能意味着数据更快落入敌手,或者引发不可控的混乱。但另一方面,正如陈默所说,它打破了依赖特定路径的脆弱性。在内部出现叛徒的当下,这无疑增加了一层保险。
“技术上可行吗?”林栋看向阿伦和那台笔记本电脑。
阿伦快速评估了一下:“提取核心证据并打包加密,以这台设备的算力,几个小时可以完成。难点在于发送。在海上,我们依赖卫星链路,大规模发送加密数据包很容易被监测到源头。除非……‘海知了’号上有更隐蔽的发射手段,或者我们抵达后,能接入某些……非官方的高带宽、低监测信道。”他看向林栋,意有所指。
林栋明白阿伦的意思。他作为前“灯塔”指挥官,掌握一些非常规的、甚至是敌对势力的通讯渠道信息,这些渠道为了自身安全,往往隐藏极深,监测难度大。动用这些渠道风险极高,但在此刻,却可能成为奇兵。
“我可以尝试联系一个……‘幽灵频道’。”林栋最终说道,语气凝重,“但需要抵达‘海知了’号,借助其设备,并且只能使用一次,之后该频道就会作废。”
“一次就够了!”陈默强调道,“我们只需要把‘种子’撒出去一次!”
计划迅速制定。阿伦负责操作电脑,在陈默和李雯的指引下(他们反复研究过硬盘目录和赵博士的信),快速筛选、提取那些最具冲击力和证明力的核心数据碎片。林栋则闭目养神,在脑中反复推演联系“幽灵频道”的步骤和风险。
狭小的船舱变成了临时的信息战指挥中心。键盘敲击声轻微而急促,屏幕上数据流飞速滚动。那块承载着无数罪证与希望的硬盘,正在被提炼出最致命的精华。
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逃亡者和守护者,他们开始主动为真相的火种,寻找更多、更难以被扑灭的栖息地。
希望,如同窗外渐渐亮起的天空,虽然依旧被阴云笼罩,却终究透出了一丝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