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登基的第二天,奉天殿再次举行了盛大朝会,核心议题便是论功行赏,定鼎新朝格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比昨日更加紧张和期待的气息。所有人都知道,这份封赏名单,将决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明王朝的权力格局。
首辅商辂手捧圣旨,立于丹陛之前,声音洪亮地开始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嗣守丕基,新承景命。慨自多难以来,忠良砥柱,将士用命,乃克削平祸乱,奠定邦家。功勋卓着,宜沛恩纶,用彰酬庸之典……”
开场白后,便进入了实质性的封赏。
首先被提及的,自然是擎天保驾第一功臣,林枫。
“镇国大将军、太子太保、平北王林枫,忠贯日月,智勇双全。内则运筹帷幄,平定逆乱,护卫社稷;外则亲冒矢石,奇袭破虏,克奏肤功。可谓国之柱石,朕之肱骨。兹特加封为‘摄政王’,总摄朝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嘶——”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摄政王”三个字从商辂口中清晰念出,并伴随着“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几乎等同于权臣最高礼遇的特权时,殿内还是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
这意味着,林枫在新朝的权力和地位,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摄政王,虽非皇族,却代行皇权,尤其是在新帝年幼的情况下,其权柄之重,不言而喻。一些文官眉头微蹙,但想起林枫的赫赫战功与稳定局势的不可或缺,又看到龙椅上年轻皇帝那平静甚至带着鼓励的眼神,终究无人敢在此刻出声反对。
商辂顿了顿,继续宣读对林枫的其他赏赐:食邑万户,黄金万两,绸缎千匹,特许王府护卫增至八千(远超常规亲王标准),其麾下核心将领、幕僚亦各有封赏。
林枫面色平静,出列谢恩,语气沉稳,并无丝毫骄矜之色。他深知,这“摄政王”的头衔既是荣耀,更是烫手的山芋,是将他置于天下人目光焦点之下的火炉。他必须更加如履薄冰。
紧接着,封赏到了宣府血战的英雄马奎。
“宣府总兵、都督同知马奎,忠勇性成,浴血奋疆。守孤城于累卵,挫强虏之凶锋,功在社稷。擢升为‘征北将军’,封靖安伯,世袭罔替,赐丹书铁券,仍总督宣大军事务,赏金五千,帛五百……”
马奎因伤势未愈,由其子代领圣恩。封伯,且世袭罔替,这是对武将极高的荣宠,足以酬其血战之功。这也向天下武人表明,新朝绝不会亏待任何为国效死的忠勇之士。
随后是稳定京城的沈岳。
“神策卫指挥使、都督佥事沈岳,沉毅有谋,靖难安内。于京城惊变之夜,指挥若定,迅平叛乱,护卫宫禁,功莫大焉。擢升为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封定远侯,世袭罔替,赐丹书铁券,仍掌神策卫,兼京营提督,赏金三千,帛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