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赵国庆,李腾更加意识到,办公室内部的人际关系,同样需要用心经营。他收敛心神,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与水利局局长沈永康的电话沟通相对顺利。沈永康在电话里表示,云雾乡那片山地确实存在饮水困难和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他们水利局之前也有过修建小型蓄水池的规划,但苦于资金问题一直未能实施。“如果扶贫资金或者农业开发资金能解决一部分,我们水利局可以从‘小农水’项目里挤一点配套资金出来,技术上我们全力支持。”沈永康的表态给了李腾不小的信心。
至于道路修缮,李腾咨询了县交通局,得到的答复是,村内道路属于村级公益事业,主要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交通局主要负责县级以上公路。这笔钱需要乡里先发动群众筹资筹劳,然后向上申请奖补,过程较为繁琐,而且额度有限。
情况基本摸清,李腾决定召开一次小范围的协调会。他让王磊通知了扶贫办黄志刚、农业局周建农、水利局沈永康,以及云雾乡的党委书记和乡长。
会议在县政府三楼的小会议室举行。李腾提前到了会场,检查了座位牌和茶水。他特意将自己的位置放在主位旁边,既显示主持身份,又不逾越。
会议开始,李腾首先再次明确了宋知远副县长的指示要求,然后请云雾乡的同志详细介绍了项目规划和面临的困难。接着,他引导各局负责人发言。
黄志刚首先再次强调了扶贫资金的局限性。周建农则重申了农业局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松口表示可以争取“菜篮子”补贴和技术支持。沈永康态度最积极,承诺提供技术设计,并愿意配套部分“小农水”资金,但前提是主体工程资金要落实。
各方陈述完毕,场面一时有些沉闷,问题的核心依然卡在资金缺口上。
李腾知道,到自己出面推动的时候了。他没有强行要求哪个部门增加投入,而是换了一个思路。
“各位领导,”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刚才大家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情况也很清楚了。这个项目,单靠任何一个部门,确实困难重重。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扶贫需要产业支撑,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新的增长点,水利建设需要落地项目,山区群众期盼致富路径——云雾乡这个项目,恰恰是连接这几个方面的最佳纽带。”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继续道:“我初步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拼盘’解决?由扶贫办牵头,落实十五万启动资金,主要用于种苗和合作社初期运营;农业局负责争取五万‘菜篮子’补贴,并纳入技术推广重点乡镇,同时指导他们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项目;水利局负责小型蓄水池和滴灌系统的设计,并配套十万‘小农水’资金解决主体工程;至于道路问题,请云雾乡政府立即启动‘一事一议’程序,发动群众,我们办公室可以帮助向县财政局优先申请奖补资金,同时,看看能否从以工代赈的角度,争取一点支持。”
这个方案,基本上将每个部门能出的力、能找的钱都考虑了进去,虽然没有完全填平缺口,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且明确了责任主体。
黄志刚首先表态:“李主任这个‘拼盘’思路好!如果我们几家能这样合力,我们扶贫办这十五万,一定尽快落实!”
周建农也微微颔首:“如果水利和道路能解决,农业局这边的技术和补贴支持,我们义不容辞。”
沈永康笑道:“我没问题,设计马上就可以开始做。”
云雾乡的书记和乡长更是激动,连连表示感谢。
“既然大家原则同意,”李腾趁热打铁,“那就请王磊科长根据今天讨论的情况,整理一个会议纪要,明确各方任务和时限,报宋县长审阅,也作为我们下一步督查落实的依据。”
会议结束后,李腾长长舒了一口气。第一次协调,总算没有搞砸。他体会到,在这种跨部门的协调中,强硬命令往往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找到利益的共同点,设计出各方都能接受、也能向各自上级交代的方案,同时要用好会议纪要这种“软性”约束工具。
他将会议情况向宋知远做了电话汇报。宋知远在电话那头满意地说:“嗯,思路是对的,‘拼盘’是个好办法。纪要出来我看看。这件事你继续跟进,遇到阻力再跟我说。”
放下电话,李腾感到一丝欣慰。然而,没等他缓口气,关于青林镇石泉村林地使用指标的请示,又摆在了他的案头。林业局局长马占山,可是个以原则性强、甚至有些固执着称的人物。他知道,另一场更需耐心和智慧的协调,即将开始。
窗外,春意渐浓。李腾揉了揉眉心,翻开林业局送来的相关政策文件。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他就像一名学徒,刚刚初步掌握了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而面前,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工具和材料,等待他去认识和驾驭。但他乐在其中,这种不断学习、不断破解难题的过程,让他感受到了不同于基层执行的另一种成就感。他的视野,正在这纷繁复杂的协调工作中,悄然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