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来青林镇,你父母……支持吗?”李腾试探着问。
张薇脸上的笑容淡了些,轻轻搅动着手指:“说实话,不是特别支持。我妈主要是担心,觉得这里太偏远,条件艰苦,怕我吃苦。我爸……他倒不是怕我吃苦,他是觉得,我应该有更好的……嗯,平台。”她斟酌了一下用词,“他觉得我师范毕业,应该想办法留在市里的学校,或者至少是县城。他觉得在乡镇当老师,有点……屈才了。”
她顿了顿,抬头看着李腾,眼神清澈而坚定:“但我觉得这里很好。孩子们很纯朴,他们需要老师。而且,这里……安静,能让我沉下心来做事。我跟我爸争过几次,最后他拗不过我,算是勉强同意了,但我知道,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
李腾默然。他能理解张薇父亲的想法,哪个父母不希望子女有更好的前程呢?同时,他也对张薇的选择生出了更多的敬意。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内心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我爸妈都是农民,”李腾坦诚地说,语气里没有自卑,只有平静的叙述,“我们村离镇上还有二十多里山地。我考上大学那天,我爹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都杀了请客。他们不懂什么大道理,就认准一个理,读书能改变命运。”他笑了笑,带着一丝感慨,“可能在我们这种家庭看来,你能在镇上当老师,已经是端上了铁饭碗,是很好的出路了。”
张薇专注地看着他,眼神里充满了理解和温柔:“我爸爸常跟我说,职业不分贵贱,重要的是无愧于心。他虽然希望我留在市里,但也尊重我自己的选择。他说,人活着,能找到自己觉得有价值、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的事情,就不容易。”她看着李腾,语气轻柔却有力,“我觉得你做的事情,就很有价值。你在努力让青林镇变得更好,虽然很难,但你在做。”
这句话,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了李腾的全身。他这段时间所有的辛苦、压力、以及面对复杂人际的迷茫,仿佛在这一刻都得到了理解和慰藉。他看着她,心中充满了感动。
“谢谢你,张薇。”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了这简单的一句。
阳光在房间里缓缓移动,气氛变得愈发自然和融洽。他们聊起了各自的童年趣事,聊起了大学生活的点滴,聊起了对未来的模糊憧憬。李腾发现,抛开初识时那种基于文学爱好的精神共鸣,他们在对待生活、对待责任的态度上,也有着深刻的相似之处。他们都看重内心的坚守,都愿意为了自己认定的价值去付出努力。
中午,张薇用一个小煤油炉,煮了两碗简单的面条,里面卧了荷包蛋,还烫了几根青菜。这是李腾来到青林镇后,吃得最温暖、最像“家”的一顿饭。
饭后,李腾主动帮忙收拾碗筷。两人并肩站在狭窄的水槽边,手臂偶尔不经意地触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甜的、悸动的气息。
离开的时候,已是下午。阳光变得柔和,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今天,我很高兴。”站在宿舍门口,李腾看着张薇,认真地说。
“我也是。”张薇微微低下头,脸颊泛着淡淡的红晕,“以后……欢迎常来。”
“嗯。”李腾用力地点了点头。
走在回镇政府宿舍的路上,李腾感觉自己的脚步格外轻快。张薇的家庭背景,非但没有成为隔阂,反而因为彼此的坦诚和理解,让他们的心靠得更近。她就像这雨后天晴的阳光,温暖而明亮,照亮了他充满挑战和压力的基层生活,也让他对未来,平添了许多温柔的期待和坚定的力量。这次家访,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真正连通了两个年轻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