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国立刻捧出几本装订整齐的账册。这是他花了大力气,仿照后世简易财务账本记录的,收入、支出、利润、分配,笔笔清晰,甚至连每次收购不同猎户、村民的货物种类、数量、金额都有明细。郑主任和随行的财经干部仔细翻阅,不时低声交流,眼中赞赏之色愈浓。
“利润分配,怎么做的?”郑主任合上账本,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除去成本和我个人的基本劳务所得,利润的大头,按提供货物的质量和数量,返还给了参与的社员。另外,提取了一部分作为集体积累,用于收购点的维护和未来发展,以及帮扶村里的困难户。”李卫国回答得坦荡,“王支书和大队委会监督执行,每一笔都有据可查。”
王福根连忙在一旁补充:“是啊领导,卫国这孩子心里装着大伙儿!光是这几个月,靠着他这收购点,参与进来的户均增收了小一百块!村里好几户揭不开锅的,年底也能过个肥年了!”
考察团成员们低声交换着意见,显然,李卫国的实践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体户赚钱的故事,它触及到了农村经济改革中诸多深层次问题: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个人致富与集体增收的关系、新旧体制的摩擦与融合。
随后,考察团随机走访了几户参与狩猎采药队的村民。在赵老实家,这个昔日沉默寡言的汉子,如今说起李卫国和收购点,激动得满脸通红,掰着手指头算家里添置了新农具、给媳妇扯了布做新衣、孩子上学学费不愁了……朴实的语言,真切的变化,比任何汇报材料都更有说服力。
在李卫国家,李厚朴和王桂芬面对这么多“大官”,紧张得手脚都不知往哪放。但问起儿子,李厚朴憋了半天,说了一句:“卫国……懂事了,能干正事了!”王桂芬则抹着眼角:“这孩子,心里苦,但仁义,惦记着家里,惦记着乡亲……”这份来自至亲的、不加修饰的评价,让考察团的领导们动容。
整个考察过程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结束时,郑主任紧紧握住李卫国的手,用力晃了晃:“李卫国同志,你很好!不仅自己闯出了一条路,还带动了一片,思路清晰,做法稳妥,账目规范,效果显着!你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鲜活案例啊!”
他又转向王福根和公社、县里的领导:“你们支持得好!这种有益的探索,就是要大胆尝试,精心培育!要及时总结经验,省里会持续关注!”
这番话,等于给李家沟的试点,给李卫国本人,定了最高的调子!王福根激动得脸色潮红,连连保证。县里和公社的领导也与有荣焉,看向李卫国的目光充满了欣赏和重视。
送走考察团,李家沟仿佛经历了一场大战后的松弛,但空气中弥漫的不是疲惫,而是亢奋与喜悦。王福根用力拍着李卫国的肩膀,声音哽咽:“卫国!好样的!给咱李家沟,挣了大脸了!”
李卫国心中也涌动着激荡的情绪,但他很快平复下来。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是他在这个时代舞台上,正式亮出的第一声铿锵锣鼓。省领导的肯定,是一张分量极重的“通行证”,为他后续的发展扫清了太多潜在的障碍。
夜幕降临,喧嚣散去。李卫国独自坐在收购点的里间,就着煤油灯,复盘着今天的每一个细节。郑主任的肯定,研究员的探讨,村民的笑容,父母的话语……以及,苏晚晴舅舅那审视的目光。
“省城,我迟早会去。”他再次默念这句话,但这一次,底气更足,路径也更清晰。省考察团的成功,让他拥有了叩开更广阔天地大门的敲门砖。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有潜力的农村青年,而是一个得到了省级层面认可的“典型”和“能人”。
他铺开信纸,准备给苏晚晴写第二封信。这一次,他要告诉她考察团的成功,告诉她李家沟的变化,也告诉她,他迈向省城的脚步,因为今天的肯定,又向前扎实地迈进了一大步。潜龙在渊,终有腾空之日。而他与她的未来,也必将在那片更广阔的天地里,找到交汇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