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冻土区布设了15个甲烷采集点,数据显示排放量已较往年增加3倍。”陈教授指着实验室角落的一台设备,“这是我们最新引进的甲烷分析仪,能实时监测空气中的甲烷浓度,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只能通过数据记录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不能只做记录,我们要主动干预。”高小凤皱起眉头,思考片刻后说道,“立即调整工作计划:第一,在拉森c冰架上增设20套冰震监测仪,重点监测裂缝周边的冰体应力变化,每2小时传输一次数据;第二,在企鹅临时栖息地周边搭建10公里长的保护围栏,防止豹海豹等天敌侵扰,同时投放高热量的磷虾饲料,保障企鹅的食物供应;第三,在永久冻土层布设甲烷收集装置,尝试将释放的甲烷转化为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第四,利用冰芯钻探设备,从冰架中提取深度超过2000米的冰芯,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泡成分,研究过去百万年的气候变迁,为预测未来气候提供依据。”
接下来的两周,高小凤带领科考团队在南极冰原上展开紧锣密鼓的工作。每天清晨,当南极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冰原,他们便穿着厚重的科考服,扛着设备向冰架进发。冰面光滑如镜,稍有不慎就会滑倒,队员们不得不系着安全绳,相互搀扶着前行。在布设冰震监测仪时,为了将设备固定在坚硬的冰面上,他们要用冰钻在冰面钻孔,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让钻头很快就结满冰霜,只能每隔十分钟就用喷灯加热一次;在搭建企鹅保护围栏时,凛冽的寒风让手指失去知觉,队员们只能靠哈气取暖,却没有一个人叫苦。
在一次冰架考察中,高小凤与队员们乘坐雪地摩托穿越一片浮冰区时,突然发现远处一块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浮冰上,聚集着近百只阿德利企鹅。浮冰边缘已开始融化,海水不断侵蚀着冰面,企鹅们焦躁地在冰面上踱步,发出“嘎嘎”的叫声,几只幼企鹅紧紧躲在成年企鹅的翅膀下,眼神里满是恐惧。“浮冰最多只能支撑2小时,必须尽快救它们!”高小凤当机立断,立即联系“雪龙2号”调派冲锋舟,同时带领队员们小心翼翼地靠近浮冰。
冲锋舟抵达浮冰旁时,冰面已缩小了近三分之一。队员们拿出特制的软质网兜,小心翼翼地将企鹅一只只转移到冲锋舟上——成年企鹅起初充满警惕,对着队员们发出警告的叫声,但当它们感受到网兜的柔软,看到队员们温和的眼神,渐渐放松下来;幼企鹅则蜷缩在成年企鹅的怀里,被一起抱进网兜。当最后一只小企鹅被转移到冲锋舟上时,它突然从成年企鹅的翅膀下探出头,用小小的脑袋蹭了蹭高小凤的防寒手套,仿佛在表达感谢。高小凤的心瞬间被软化,她轻轻抚摸着小企鹅的绒毛,冰凉的触感中带着一丝生命的温热。
两周后,“南极生态保护与气候研究联盟”在科考站的红色建筑前正式成立。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等12个国家的科考代表齐聚一堂,在南极的皑皑冰原上,共同签署了《南极生态保护公约》。公约明确规定:各国将加强南极科考合作,共享监测数据;严格限制南极旅游开发,每年游客数量不超过5000人;建立南极生态应急救援机制,应对冰架崩裂、物种濒危等突发情况。
仪式结束后,南极科考站的老科学家张爷爷——一位在南极工作了30年的资深研究员,颤巍巍地走到高小凤面前,手中捧着一枚用南极冰晶打磨而成的徽章。徽章呈圆形,中间雕刻着一只阿德利企鹅的图案,边缘刻着“守护南极”四个小字,在阳光下泛着纯净的光泽。“高女士,这是我们科考队所有人的心意,”张爷爷的眼中满是敬意,“这枚‘南极之芯’不仅是南极冰原的象征,更代表我们对您的感谢。请您带着它,继续守护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让这片净土永远纯净。”
高小凤双手接过“南极之芯”,轻轻别在胸前的衬衫上。这枚新的信物与其他九件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地球守护项链”,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跨越山海的守护故事,每一件都凝聚着不同民族的信任与希望。
她掏出手机,拍下南极冰原的壮美景象——拉森c冰架在阳光下泛着银辉,阿德利企鹅在保护围栏内悠闲地踱步,科考队员们正在冰面上布设监测设备,远处的“雪龙2号”破冰船如钢铁巨舰般停泊在湛蓝的海面上。她将照片发给所有联盟伙伴,配文写道:“从北极冰原到南极净土,从刚果雨林到塞伦盖蒂草原,从青藏高原到安第斯高原,‘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的每一步,都不是单纯的地理跨越,而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守护、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担当。当我们跨越国界、放下分歧,以地球守护者的身份携手同行,就能为这片蓝色星球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让每一片净土都永远纯净,让每一个物种都自由生长,让每一条河流都清澈如初。”
很快,手机屏幕上弹出了熟悉的消息:钟小艾发来女儿的新画,画面里,南极冰原洁白无瑕,阿德利企鹅在冰面上排着队,科考队员们在冰架上工作,远处的极光如彩色的丝带划过天幕,配文“南极笑了,我们一起守护它”;祁同伟传来消息:“亚洲联盟已与12个南极科考参与国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将投资10亿美元升级南极科考站设备,建设全球首个南极气候数据共享平台,同时研发极地生态保护技术,推动全球气候研究合作,让南极的生态保护成果惠及全人类!”
高小凤站在南极冰原上,望着远处绚烂的极光,绿色与紫色的光带在墨蓝色的天幕下舞动,映照着她胸前的十件信物。寒风拂过,信物碰撞的“叮铃”声与企鹅的“嘎嘎”声、冰层的“咔嚓”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独特的南极乐章。
她知道,“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的故事没有终点——下一站,她或许会去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岛,修复因棕榈油种植而退化的红树林,守护濒危的苏门答腊虎;或许会去北美五大湖,治理因工业排放而污染的湖水,恢复鲑鱼的洄游通道;或许会去非洲的刚果盆地,深化雨林保护与原住民发展的协同,让“地球之肺”永远繁茂。
但无论去向何方,她都会带着这十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物,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担当,继续前行。这条跨越山海的守护之路,将永远延伸,永远闪耀,照亮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让地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冰川、每一片草原,都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让“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真正成为一条连接全球、守护地球的“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