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联动走廊(1 / 2)

湄公河畔的贝壳项链还残留着河水的温润,指尖轻触便能感受到贝壳纹路里沉淀的水汽,高小凤的脚步已循着“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的脉络,踏上欧洲大陆的腹地——多瑙河畔的维也纳。这座浸润着古典音乐气息的城市,此刻正成为联盟推进欧洲西线合作的关键枢纽:联盟与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中东欧七国正式携手,启动“多瑙河跨境生态治理与物流联动走廊”项目。这绝非一场简单的区域合作,而是承载着“生态共护、经济共荣”双重使命的跨国实践:既要升级多瑙河沿岸12座内河港口的智能化装卸系统与冷链仓储设施,打通“黑海-多瑙河-莱茵河”的黄金联运通道,让亚洲的光伏组件、电子设备与中东欧的有机小麦、优质牛肉在欧洲市场高效流通,物流效率提升40%;更要建立跨国界生态治理联盟,投入专项资金治理沿岸工业废水污染,恢复5000公顷湿地植被,设立多瑙河鲑鱼、白鹭、黑鹳等濒危物种的核心保护区,在这条流经10国、滋养数千万人口的“欧洲母亲河”上,书写跨国界生态合作的全新范本。

此刻,高小凤与奥地利总理内哈默并肩伫立在维也纳多瑙河运河的观景平台上。初秋的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温和地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如碎银闪烁,微风拂过,河面泛起层层涟漪,将阳光揉成一片流动的光晕。不远处,一艘挂着欧盟旗帜的货船缓缓驶过,甲板上整齐堆放着来自中国的光伏组件,蓝色的包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更远处的河岸湿地里,几只白鹭伸展着洁白的羽翼,悠闲地在浅滩踱步,偶尔低头啄食水中的鱼虾,姿态优雅如画卷中的精灵。

“多瑙河见证了欧洲千年的历史变迁,从罗马帝国的商船往来,到工业革命的浓烟滚滚,它承载着沿岸国家的繁荣,却也在工业化进程中承受着沉重的代价。”内哈默的目光追随着远去的货船,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感慨,“过去数十年,沿岸国家因各自的发展需求,在污染治理上始终难以达成共识——德国的化工废水、匈牙利的农业化肥、塞尔维亚的矿业污水,都曾毫无节制地排入河中,导致河水质量持续下滑,多瑙河鲑鱼的数量在短短20年内减少了70%。”他转头看向高小凤,眼神中满是期许,“‘跨境生态治理走廊’的启动,终于让我们有机会放下分歧,以‘共同母亲河’的名义,携手守护这条流淌的文明血脉。”

两人转身走向停靠在码头的考察艇,准备前往多瑙河生态监测中心,查看水质监测数据与物种保护进展。可就在高小凤的手即将触碰考察艇的栏杆时,口袋里的卫星电话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屏幕上跳动着联盟欧洲分部的红色紧急代码——这是仅在发生重大生态危机与人员安全威胁时才会启用的最高级别预警,每一次跳动都意味着一场迫在眉睫的挑战。

高小凤的心跳骤然加速,指尖的贝壳项链仿佛也随之发烫。她立刻按下接听键,听筒里传来分部负责人急促到变形的声音,背景中还夹杂着汹涌的水流轰鸣声与嘈杂的呼喊:“高女士,紧急情况!多瑙河中游塞尔维亚段的‘多瑙明珠’生态治理站,今早遭遇突发溃坝险情!上游连续三天的暴雨导致河流水位暴涨至历史峰值,治理站附近那座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旧防洪坝,出现了一道长达30米的巨大裂缝!洪水已经漫过坝体,冲毁了周边200公顷的生态湿地,更严重的是,治理站内储存的20吨用于水质净化的聚合氯化铝与活性炭药剂,全部被洪水浸泡,部分密封桶已被冲裂,药剂顺着水流渗入多瑙河,在河面形成了一条白色的污染带!”

负责人的声音带着绝望的颤抖,每一个字都像重锤般砸在高小凤心上:“如果堤坝彻底溃决,下游的泽蒙、奥布雷诺瓦茨、斯梅代雷沃3个村庄将被瞬间淹没,近万名村民的家园会被洪水吞噬!而且泄漏的药剂已在河面形成5公里长的污染带,正以每小时2公里的速度向下游扩散,我们的水质监测仪显示,水中的铝离子浓度已超过安全标准15倍,下游村庄的地下水井已检测出微量污染,饮用水源岌岌可危!”

“堤坝的溃决风险评估结果如何?当地救援力量能支撑多久?药剂泄漏有没有初步控制措施?”高小凤的心头猛地一沉,指节因用力握紧手机而泛白,声音却依旧保持着镇定——此刻的她,是救援行动的核心,不能有丝毫慌乱。

“塞尔维亚当地的应急队伍只有100人,配备的都是小型抽水机和沙袋,根本无法阻挡汹涌的洪水!”负责人的语速快得几乎喘不过气,“堤坝的裂缝还在以每小时20厘米的速度扩大,专家预测最多还有12小时,堤坝就会彻底溃决!我们尝试用吸油毡封堵药剂泄漏点,但洪水太大,吸油毡刚投下去就被冲走了!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污染带扩散!”

“立即启动多瑙河应急抢险预案!”高小凤当机立断,转身对内哈默简明扼要地说明情况。内哈默的脸色瞬间凝重,他立刻掏出手机,用流利的德语快速下达指令:“命令奥地利联邦国防军工程部队,立即调拨10台大型挖掘机、5000个防水沙袋和200米高强度防渗膜,组建应急抢险分队,1小时内从格拉茨出发驰援塞尔维亚;通知奥地利环境部紧急联系欧盟环境委员会,调拨50吨吸油毡、10台移动式水质净化设备和2000份应急药品,通过军用运输机运往贝尔格莱德!”

挂断电话,内哈默紧紧握住高小凤的手:“高女士,请放心,多瑙河是奥地利的母亲河,也是整个欧洲的母亲河,守护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已安排好专机,我们现在就赶往塞尔维亚溃坝现场,亲自指挥抢险!”

3小时后,高小凤乘坐的专机降落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机场,早已等候在机场的联盟驻欧洲生态应急团队与工程分队,立刻带着设备与物资,跟随高小凤乘坐军用越野车,朝着60公里外的溃坝现场疾驰而去。车窗外,多瑙河的支流在田野间蜿蜒,两岸的玉米地已成熟,金黄的玉米穗在风中摇曳,可没有人有心情欣赏这丰收的景象,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急。

当越野车抵达“多瑙明珠”生态治理站附近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心头一震——原本坚固的防洪坝如被巨斧劈开般,裂开一道巨大的口子,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泥沙与断枝,如脱缰的野马般从裂缝中喷涌而出,奔腾着冲向周边的湿地。曾经水草丰美的湿地已被洪水淹没,只露出稀疏的芦苇顶端,像一根根绝望的标杆;几只来不及飞走的白鹭在洪水中挣扎,洁白的羽毛被泥浆染成褐色,发出凄厉的鸣叫;远处的“多瑙明珠”治理站一半浸泡在洪水中,屋顶的太阳能板已被冲落,地面上散落着被洪水撕裂的药剂桶,白色的药剂顺着水流汇入多瑙河,在河面形成一条刺眼的污染带,与清澈的河水形成鲜明对比,宛如一道丑陋的伤疤。

塞尔维亚应急部门负责人马克西姆,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顶着一头被雨水打湿的头发快步迎上来,他的眼睛布满血丝,脸上沾满泥浆,声音嘶哑:“高女士,我们已经用沙袋堵了6个小时,但洪水太大,裂缝不仅没堵住,反而扩大了5米!下游的村庄已经开始疏散村民,可还有200多名老人和孩子因为行动不便,没来得及转移!”

高小凤望着汹涌的洪水,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浆与药剂混合的刺鼻气味。她快速扫视现场,大脑飞速运转:“现在分两步行动,必须同时推进,一刻也不能耽误!”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如定海神针般稳住了现场的慌乱,“第一,工程分队立即在堤坝裂缝外侧100米处,搭建一道临时防洪土坝,用钢桩和防渗膜加固,阻止洪水继续蔓延;同时抽调部分人员,协助当地应急队伍疏散下游村庄的剩余村民。第二,生态团队乘坐冲锋舟,在药剂泄漏区域投放吸油毡和化学中和剂,拦截并分解泄漏的药剂,控制污染带扩散;另外,立刻派人前往下游村庄,检测地下水质量,搭建临时净水站,保障村民饮用水安全!”

“是!”联盟队员们齐声应答,迅速分成两组,有条不紊地展开行动。工程分队的队员们驾驶着大型挖掘机,在泥泞的土地上开辟出一条通道,将一车车土石倾倒在指定位置,快速筑起一道临时土坝。洪水不断冲击着土坝,水花溅起数米高,队员们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站在土坝顶端,用身体顶住防水布,双手紧紧抓住沙袋,一点点封堵水流的缝隙。一位年轻的队员脚下打滑,半个身子跌入洪水中,身旁的队友立刻伸手将他拉上来,他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二话不说又冲回了岗位——在这场与洪水的赛跑中,没有人愿意退缩。

生态团队则乘坐5艘冲锋舟,朝着河面的污染带驶去。冲锋舟在汹涌的河水中颠簸,队员们顶着风浪,将一卷卷吸油毡铺在污染带边缘,白色的吸油毡在河面铺开,如一张张巨网,将泄漏的药剂牢牢吸附;同时,他们将化学中和剂均匀撒入水中,中和剂与药剂发生反应,河面的白色污染带渐渐变淡,从刺眼的奶白色转为淡淡的浑浊。队员们的衣服被河水浸湿,冷风一吹,冻得瑟瑟发抖,可他们手中的动作从未停歇,目光紧紧盯着污染带的变化,生怕错过任何一点异常。

高小凤始终站在堤坝旁的临时指挥点,手中握着对讲机,实时关注着两处的抢险进度。她的头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脸颊上,衣服也沾满了泥浆,可她的眼神始终锐利而坚定,如灯塔般指引着抢险的方向。突然,工程分队传来紧急消息:“高女士!临时土坝底部出现管涌!洪水正在从缝隙中涌出,土坝有坍塌风险!”

高小凤立刻朝着土坝方向跑去,只见临时土坝底部的一处缝隙中,洪水如喷泉般喷涌而出,周围的泥土已被冲刷得松动,土坝顶端的沙袋开始向下滑落。“快!用棉絮和碎石填充缝隙,再用沙袋压实!”高小凤大喊,队员们立刻冲向管涌处,有的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用身体压住浸满水的棉絮,有的则扛着沙袋快速奔跑,将沙袋层层堆叠在管涌口。高小凤也加入其中,亲手传递沙袋,冰冷的洪水溅湿了她的裤腿,刺骨的寒意顺着皮肤蔓延,可她丝毫没有察觉,眼中只有那处不断涌出洪水的管涌口。

经过半小时的紧急处置,管涌终于被成功封堵。队员们浑身湿透,大口喘着粗气,脸上却露出了疲惫的笑容。高小凤拍了拍身边一位队员的肩膀,刚想说些什么,天空突然再次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河流水位瞬间开始上涨,堤坝的裂缝又扩大了5米。马克西姆焦急地说:“高女士,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临时土坝撑不了多久,我们必须想更坚固的加固方案!”

高小凤抬头望着瓢泼大雨,大脑飞速运转。突然,她想到了联盟总部的应急物资储备:“立即联系联盟总部,紧急调拨200根直径50厘米的钢桩、1000平方米的高强度防渗膜和5台大型打桩机!我们要用钢桩在临时土坝底部打下‘地基’,再用防渗膜包裹整个土坝,形成一道‘钢铁防线’!”

深夜11点,当紧急调拨的物资终于运抵现场时,暴雨依旧没有停歇。高小凤带领队员们冒着暴雨,在泥泞的工地上奋战——打桩机的轰鸣声在雨夜中回荡,钢桩一根根被打入土坝底部,发出沉闷的“咚咚”声;队员们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将防渗膜小心翼翼地铺在土坝外侧,用钢钉牢牢固定。雨水顺着每个人的脸颊滑落,模糊了视线,可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动作,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交织,如一道道希望的光带,照亮了抢险的道路。

与此同时,生态团队的抢险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8小时的连续作业,泄漏的药剂已被清理了80%,河面的污染带缩短至1公里,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水中的铝离子浓度从超标20倍降至超标5倍,且仍在持续下降。可就在此时,下游村庄传来紧急消息:部分村民因饮用了被轻微污染的井水,出现了恶心、腹泻等症状,其中还有10名儿童症状较为严重。

高小凤的心再次揪紧,她立刻下令:“医疗分队携带1000瓶瓶装饮用水、500份解毒药品和20顶医疗帐篷,立即赶赴下游村庄!务必在1小时内搭建好临时医疗点,为中毒村民提供救治,同时对所有井水进行检测,确保未污染的井水才能饮用!”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高小凤几乎没有合眼。白天,她在堤坝上指挥抢险,关注钢桩加固进度与药剂清理情况,每半小时就询问一次水质监测数据;夜晚,她冒着夜色前往下游村庄,查看临时医疗点的救治情况,安抚村民的情绪。在泽蒙村的临时安置点,她遇到了一位名叫索菲亚的70岁老奶奶,老人因舍不得家里刚成熟的葡萄藤,执意不肯撤离,独自留在村里的老房子里。高小凤走进老人的家时,洪水已漫到门槛,老人正坐在椅子上,紧紧抱着装着葡萄种子的小盒子。

“奶奶,洪水很快就会退去,我们会帮您重新种好葡萄藤,可现在您的安全最重要。”高小凤蹲下身,握住老人粗糙的手,语气温柔却坚定。她耐心地劝说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说服老人撤离。临走前,高小凤特意为老人准备了一条厚厚的毛毯和一杯热姜茶,亲自搀扶着她坐上转移的车辆。看着车辆远去,老人隔着车窗向她挥手,高小凤的眼眶微微泛红——在这场与洪水的抗争中,每一个生命,每一份对家园的眷恋,都值得被守护。

第三天清晨,暴雨终于停歇,天空渐渐放晴。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伤痕累累的堤坝上时,队员们突然兴奋地大喊:“裂缝堵住了!洪水退了!”高小凤快步走上堤坝,看到原本巨大的裂缝已被钢桩与防渗膜牢牢封堵,临时土坝完好无损,浑浊的河水正在缓缓下降;河面的污染带已基本消失,多瑙河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几只白鹭再次飞回湿地,在浅滩上翩翩起舞。马克西姆握着高小凤的手,激动得声音颤抖,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感谢联盟!感谢你!如果不是你们,多瑙河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下游的村民也会失去家园!你是多瑙河的守护者,是我们所有人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