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隆加穿着深灰色西装,胸前别着“技术总监”的徽章,正带着高小凤参观加氢站。他指着站内的反应设备,语气里满是自豪:“高总,我们通过高温高压反应,让矿渣中的含铁成分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化铁——每吨矿渣能制30立方米氢气,而矿区每天产生的矿渣能制1000立方米氢气,完全满足10辆卡车的日常需求。这种方式既解决了矿渣堆积的问题,又为矿区提供了清洁能源,一举两得。”
他走到一辆卡车旁,打开驾驶室的门:“您看,这辆卡车的续航里程能达到500公里,比传统柴油卡车还多100公里,加氢时间只需要30分钟,比充电更高效。而且它运行时只排放水,没有任何污染物,矿区周边的空气质量比以前好太多了——之前用柴油卡车时,每天都能闻到刺鼻的油烟味,现在完全没有了。”
高小凤看着卡车缓缓驶出停车场,车轮卷起轻微的尘土,却没有留下任何尾气,忍不住赞叹:“卡隆加,你们的技术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从‘低能耗铜矿提纯’到‘矿渣制氢’,你们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把矿业生产的‘废弃物’变成了‘资源’。”卡隆加笑着回应:“这都是‘中国方案’教会我们的——环保和发展不是对立的,只要肯创新,就能找到共赢的路径。我们计划明年把这项技术分享给南非的金矿和赞比亚的铜矿项目,让更多非洲国家用上清洁能源,实现矿业的绿色转型。”
这一年夏天,联合国在印度新德里召开“全球清洁能源与矿产开发大会”,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矿业可持续发展。大会的核心议程之一,便是“全球矿业环保联盟”发布《矿业碳中和行动指南》——这份指南由同凤集团牵头,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加拿大北极研究所、南非矿业技术学院等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共同编制,历时两年完成,详细规定了矿业项目从勘探、开采、加工到闭矿的全流程碳中和标准,包括碳排放核算方法、减排技术路径和生态修复要求,成为全球首个统一的矿业碳中和参考标准。
大会现场,高小凤作为联盟主席,穿着一身深蓝色西装,站在演讲台上,向全球发布了“矿业碳中和三年行动计划”。她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联盟成员国家的矿业项目实景:加拿大的碳中和锂矿、沙特的光伏采矿、刚果(金)的氢能源运输……每一个画面都展现着“绿色矿业”的无限可能。
“各位代表,矿业是全球经济的支柱,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实现矿业碳中和,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更是推动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小凤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清晰而坚定,“未来三年,‘全球矿业环保联盟’将投入10亿美元,在全球五大洲建设50个矿业碳中和示范项目,涵盖锂矿、铜矿、金矿等不同矿种;同时开设‘矿业碳中和培训课程’,每年培训2万名技术人才,重点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碳中和技术能力,让每个国家都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她的话音刚落,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们更是激动地挥舞着国旗——这份计划,正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及时雨”。
大会结束后,高小凤回到酒店房间,刚放下行李,就收到了联盟秘书处发来的一份特殊“成绩单”——来自全球各个项目地的生态与民生数据汇总表。表格里的每一组数据,都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中国方案”的落地轨迹:瑞典北极狐种群数量比项目启动前增加30%,秘鲁向日葵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公顷扩展到200公顷,刚果(金)卡莫托矿区的贫困率从65%下降到25%,马达加斯加狐猴保护缓冲区从5公里扩大到10公里,印尼苏拉威西岛周边的珊瑚礁覆盖率提升15%……高小凤逐行看着数据,嘴角忍不住上扬——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是孩子们上学的脚步,是大自然恢复的生机。
离开新德里的那天,高小凤坐在飞机上,再次翻开这份“成绩单”,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她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汽车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路边是堆积如山的矿渣,几个瘦弱的孩子蹲在矿渣堆旁,手里拿着小铲子,试图从矿渣中找出零星的铜矿石;村民们的茅草屋破旧不堪,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迷茫与渴望。而如今,那些孩子有的成了矿业工程师,有的成了生态保护志愿者,曾经的矿渣堆变成了硕果累累的果园、闪闪发光的光伏电站和清洁环保的氢能源基地。
高小凤轻轻合上平板电脑,心里无比清晰——“中国方案”的意义,从来不是输出技术,而是传递一种“尊重、共享、共赢”的理念。尊重每个国家的生态需求和文化传统,共享先进的技术与经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国家与国家的互利共赢。让每个国家都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发展梦想,这才是“中国方案”最核心的价值。
飞机穿越厚厚的云层,金色的阳光透过舷窗洒在高小凤的脸上,温暖而明亮。她拿出手机,给穆卡发了一条消息:“下一站,我们去阿根廷的阿塔卡马盐湖看看吧,听说那里的光照条件非常好,很适合发展‘光伏+盐湖提锂’技术,或许能为南美国家的新能源产业提供新路径。”
没过多久,手机屏幕就亮起了穆卡的回复——一个灿烂的笑脸表情,后面跟着一句简短却充满干劲的话:“高总,我已经让南美区域团队准备调研资料,随时待命!”
高小凤看着屏幕,忍不住笑了。她知道,这趟“中国方案”走向全球的航行,永远不会停歇。从北极的冰原到中东的沙漠,从非洲的草原到南美的盐湖,从亚洲的雨林到欧洲的山地,“共赢之种”已在世界各个角落生根发芽,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共赢之林”。
未来,还会有更多人加入这场航行——有像卡隆加一样的本土技术人才,有像穆卡一样的合作伙伴,有像拉扎纳一样的普通村民,有像麦肯齐一样的政府官员。他们会带着对地球的敬畏、对人类的责任、对未来的期待,在全球资源治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技术创新打破“开发与保护”的对立,用真诚合作搭建“国家与国家”的桥梁,让“中国方案”的光芒,照亮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每一段旅程,让这个世界因为彼此的携手,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