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深眼(2 / 2)

示范园占地50亩,曾经是堆满矿渣的荒地,如今却郁郁葱葱——芒果树、油棕树、木瓜树错落有致,树下还种着耐贫瘠的紫花苜蓿,既能固氮改良土壤,又能作为饲料喂养牲畜。卡隆加指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芒果树,对学员们说:“五年前,这里的矿渣ph值只有3.5,重金属含量超标10倍,连野草都长不出来。我们研发的‘矿渣改良技术’,通过添加石灰石调节ph值,再混入生物炭吸附重金属,最后接种固氮微生物改善土壤肥力,用了三年时间,就让这片荒地变成了果园。现在园里种了10多种果树,每年能收获50吨水果,收益全部用于资助矿区的贫困学生——去年我们帮20名学生支付了大学学费,其中有5人考上了矿业工程专业。”

学员中有个叫姆巴的年轻人,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他曾在矿场做过五年手工采矿工,每天在昏暗的矿洞里挖掘矿石,收入微薄还面临生命危险。姆巴走到一棵芒果树前,轻轻抚摸粗糙的树干,眼里满是不敢相信:“卡隆加老师,我以前在矿场工作时,总觉得矿渣堆是永远也变不好的‘毒地’,没想到现在能长出这么好的水果。我一定要学好这项技术,回去把我们村旁边的矿渣堆也变成果园,让村民们能吃上自己种的水果,不用再担心粮食不够吃。”

卡隆加拍拍姆巴的肩膀,语气坚定:“只要你肯学,我们一定倾囊相授!技术不是用来垄断的,是用来改变生活的。下个月我们会组织‘矿渣修复技术交流会’,邀请赞比亚、坦桑尼亚的矿场代表来参观,把这项技术分享给更多人,让非洲大陆上的更多荒地变成绿洲。”

这一年夏天,联合国在日本东京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来自193个国家的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资源治理的未来方向。同凤集团的“中国方案”凭借在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技术共享等领域的突出成果,被正式纳入《全球资源治理2030行动计划》,成为全球资源开发的通用参考标准。峰会现场,高小凤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受邀参加“未来资源治理”圆桌论坛。

论坛上,一位来自法国的记者提问:“高总,‘中国方案’在全球42个国家落地,涉及北极、深海、草原、雨林等多种生态环境,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高小凤放下话筒,目光扫过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认真地说:“关键是‘换位思考’——我们从不把自己的技术和标准强加于人,而是先花3-6个月时间,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需求、民生诉求和文化传统,再量身定制方案。比如在北极瑞典,我们优先保护北极狐的栖息地,研发低噪音开采设备;在挪威深海,我们通过仿生技术减少对深海生物的影响;在非洲刚果(金),我们把矿渣堆变成果园,解决村民的粮食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尊重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让项目真正造福当地居民,‘共赢之种’才能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中国方案’不是一套僵化的模板,而是一种‘开放共享’的理念。我们在每个项目地都设立了技术培训学校,把核心技术教给当地工程师;我们还建立了‘全球资源治理数据库’,免费向各国开放项目的生态监测数据和技术参数。因为我们相信,全球资源治理不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事,需要全人类携手合作。”

论坛结束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特意邀请高小凤参观“全球可持续发展成果展”。在“中国方案”专属展区的中央,摆放着一个透明的“时间胶囊”,胶囊内整齐摆放着来自全球各个项目地的物品:瑞典北极狐的毛发标本、秘鲁向日葵的种子、刚果(金)矿渣培育的芒果核、澳洲氢能储能站的金属碎片、哈萨克斯坦铀矿项目的监测井水样……每一件物品都附有详细的说明卡,记录着它背后的“中国方案”故事。

“十年后,也就是2050年,我们会在联合国总部打开这个时间胶囊。”古特雷斯握着高小凤的手,眼神里满是期待,“我相信到那时,‘共赢之种’会在更多国家长成参天大树,‘中国方案’会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人类也会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近一步。”

高小凤看着“时间胶囊”上“2050年开启”的金色字样,心里满是憧憬。她想起了2023年第一次在刚果(金)看到的矿渣堆,灰色的矿渣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孩子们蹲在矿渣堆旁捡矿石;想起了穆卡第一次送来的手写风俗手册,上面用斯瓦希里语和中文标注着当地的禁忌与传统;想起了陈工在智利盐湖的帐篷里熬夜研发的场景,台灯的光在帐篷上投下忙碌的身影;想起了卡隆加从矿渣堆旁的瘦弱孩子,成长为能带领年轻人改变家乡的环保专家……这些画面像一串温润的珍珠,串联起“中国方案”走向全球的温暖旅程。

离开峰会现场时,高小凤的手机收到了穆卡发来的视频。视频里,非洲区域总部的员工们围在巨大的非洲地图前,有人正用红色圆点贴纸贴在马达加斯加的位置——那里将是同凤集团在非洲的第18个项目地。穆卡穿着蓝色衬衫,手里拿着项目规划图,对着镜头兴奋地说:“高总,马达加斯加的稀土矿项目已经完成前期调研,我们计划采用‘微创开采+狐猴栖息地保护’的模式,在矿区周边建立狐猴保护站,还会帮当地村民建腰果加工厂,让大家既能参与资源开发,又能守护家乡的生物多样性!”

高小凤看着视频里充满干劲的穆卡和员工们,笑着回复:“好!我下个月就去马达加斯加,和你们一起启动项目,让‘共赢之种’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

是的,这趟“中国方案”走向全球的航行,永远不会停歇。从北极的冰原到深海的海底,从非洲的草原到南美的雨林,从亚洲的戈壁到欧洲的山地,“共赢之种”已在世界各个角落绽放生机,长成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共赢之林”。未来,还会有更多像卡隆加、姆巴这样的年轻人,带着技术与梦想,守护家乡的生态;还会有更多国家,在“中国方案”的助力下,摆脱“资源诅咒”,实现资源开发与民生改善的共赢;还会有更多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合作,让“尊重自然、重视民生、开放共享”的理念,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信仰。

当2050年的第一缕阳光照亮地球时,打开“时间胶囊”的人们会看到——瑞典北极狐的毛发依旧柔软,秘鲁向日葵的种子已经能在更多土地上发芽,刚果(金)的芒果核孕育出了新的果树,澳洲的金属碎片见证了清洁能源的普及……这些物品在时光的滋养下,早已超越了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携手迈向可持续未来的见证。而“中国方案”的故事,也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书写更多温暖人心、连接世界的新篇章,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