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开发(2 / 2)

2.审查标准以Abc国的《寒带资源开发技术规范》为基准,不达标者禁止在北极开展业务;

3.企业若使用非Abc国主导的技术,需额外缴纳“技术安全费”,费率为项目投资额的15%。

“这是典型的‘技术霸权’,目的就是阻止中国技术在北极推广,垄断极地资源开发。”钟小艾在发改委专题会议上,将G7提案与Abc国的《寒带资源开发技术规范》进行对比,“Abc国的规范要求开采设备必须采用他们的专利技术,而这些技术的生态干扰度是同凤技术的10倍;所谓的‘技术安全费’,本质是巧立名目收取‘垄断费’。”

祁同伟此时也收到情报,Abc国已暗中联系挪威的“北极环保联盟”,通过某基金会提供2000万美元资金,煽动该组织在斯瓦尔巴群岛发起抗议活动,试图干扰项目推进。更严重的是,Abc国还向加拿大某技术公司施压,要求其停止向同凤供应极地设备的核心部件,切断项目的供应链。

面对新一轮博弈,高小凤、钟小艾、祁同伟再次联手,制定“三位一体”的反制策略:

1.技术共享:用开放打破垄断

高小凤牵头成立“全球寒带资源开发技术联盟”,邀请挪威、冰岛、芬兰等北极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入,开放“低干扰开采技术”“寒带资源回收技术”等50项核心技术的专利使用权。联盟还出版《北极资源开发技术手册》,详细介绍技术原理、设备参数、操作流程,免费向全球发放,首批印刷1万册,覆盖120个国家的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

为揭露Abc国技术的落后性,同凤联合北极理事会开展“技术对标评估”——将同凤的低干扰技术与Abc国的开采技术进行生态、效率、成本三方面对比:

-生态干扰度:同凤技术为0.5%,Abc国技术为5%;

-开采效率:同凤技术单日稀土产量1.2吨,Abc国技术为0.8吨;

-单位成本:同凤技术每吨稀土开采成本8万美元,Abc国技术为15万美元。

评估报告发布后,北极理事会立即发布声明,拒绝采用Abc国的审查标准,明确要求所有北极资源开发项目必须以“低干扰开发”为核心准则,优先采用同凤的技术体系。芬兰某资源企业cEo公开表示:“Abc国的技术既不环保又不经济,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更好的中国技术,去接受他们的垄断。”

2.外交联动:用共识凝聚全球力量

钟小艾率团访问北极理事会成员国,与各国政府签署《北极资源开发生态合作补充协议》,提出三项合作承诺:

-中国将提供10亿美元“寒带生态保护贷款”,用于北极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冰川修复项目;

-联合建立“全球寒带资源生态监测网络”,将同凤的监测数据与北极国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享,实现全球极地生态数据互联互通;

-每年在挪威奥斯陆举办“北极资源治理论坛”,邀请各国政府、企业、环保组织参与,共同制定寒带资源治理规则,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极地治理。

这些承诺得到北极国家的积极响应。冰岛总统在与钟小艾会谈后,公开批评Abc国的审查机制:“北极资源属于全人类,不是少数国家的私产。中国的合作理念是‘共赢’,而Abc国的理念是‘垄断’,冰岛坚决站在共赢的一边。”随后,北极理事会十国共同发表《斯瓦尔巴宣言》,明确拒绝G7的“技术审查机制”,坚定支持同凤北极项目,并欢迎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北极资源治理。

3.执法护航:用安全稳定局势

祁同伟将“全球新能源关键资源执法网络”延伸至北极,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成立“极地执法联合中心”,调配中国、挪威、冰岛的警力开展“北极护矿行动”:

-打击非法抗议:联合挪威警方查处Abc国资助的“北极环保联盟”,抓获涉案人员8人,查获资金转账记录200余笔,冻结涉案账户12个,彻底粉碎了干扰项目的图谋;

-保障供应链安全:协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加快极地设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研发,仅用两个月就完成替代部件的生产,确保项目供应链不受影响;

-防范走私风险:与北极国家海关建立“冰面走私监测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巡逻,查获非法运输北极稀土的车辆3辆,涉案稀土100吨,涉案金额1.2亿美元。

与此同时,祁同伟还帮助挪威警方升级“极地执法装备”,提供10架具备抗寒能力的无人机、20辆雪地巡逻车,培训50名极地执法警官,提升当地的安全保障能力。挪威警察局局长在联合执法总结会上说:“中国警方的支持,让北极资源开发的安全系数提升到98%,这种合作模式值得在全球推广。”

Abc国的“技术霸权”最终彻底破产——不仅北极国家集体抵制其审查机制,连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也悄悄与同凤接触,希望引进“寒带资源回收技术”,用于处理当地科考站的废旧设备;加拿大某技术公司也顶住Abc国的压力,恢复了对同凤的部件供应,公司cEo私下表示:“放弃中国市场,等于放弃全球极地开发的未来,我们不会做这种短视的选择。”

全球格局定型:“中国方案”成为极地治理的黄金法则

2025年冬天,“全球寒带资源治理峰会”在挪威奥斯陆召开,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2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100家企业高管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极地资源治理的未来。会上,高小凤、钟小艾、祁同伟代表中国,联合北极理事会发布《全球寒带资源治理共赢指南》,明确三项核心原则:

1.生态优先:所有寒带资源开发项目必须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生态干扰度不得超过1%,建立“开发前评估-开发中监测-开发后修复”的全流程生态管理体系;

2.技术开放:鼓励各国共享寒带资源开发技术,反对技术垄断和专利壁垒,建立“全球寒带技术共享平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免费技术培训;

3.平等参与:发展中国家在寒带资源治理中的话语权不低于50%,建立“寒带资源治理发展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参与极地资源研究和开发。

指南发布后,40个国家当场签署加入,Abc国在犹豫数天后,也派出代表团签署指南。Abc国商务部部长在签署仪式上,主动与高小凤握手:“过去我们对中国技术存在误解,现在看到北极项目的成效,才明白‘共赢’比‘垄断’更有利于产业发展。未来,Abc国愿意与中国在寒带资源治理领域开展合作。”

峰会结束后,高小凤、钟小艾、祁同伟再次来到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项目现场。此时正值极昼,北极的太阳悬在低空,金色的光芒洒满雪原,将同凤项目的模块化厂房镀上一层暖光。远处的冰川折射出晶莹的蓝光,与雪原的白光交织,构成一幅壮丽的极地画卷。高小凤、钟小艾、祁同伟站在观景台上,看着运输直升机缓缓降落在停机坪,机身上印着的“同凤北极项目”字样在阳光下格外清晰——这架直升机刚刚完成一趟运输任务,将开采出的高纯度稀土运往挪威特罗姆瑟港,再通过远洋货轮发往欧洲车企的工厂。

“极昼下的北极,连时间都好像变慢了。”钟小艾望着远处正在作业的微创钻井平台,轻声感叹。平台上,几名穿着橙色防寒服的技术人员正通过远程操控系统调整钻杆角度,他们的身影在空旷的雪原上显得渺小,却又充满力量。“还记得一年前,咱们刚启动项目时,有人说‘中国技术在北极活不过三个月’,现在看来,不仅活下来了,还成了标杆。”

祁同伟拿出手机,打开极地执法联合中心的实时监控画面——屏幕上,雪地摩托巡逻队正沿着生态缓冲区的边界行驶,车载红外摄像头清晰捕捉到远处一群北极狐正在雪地上觅食,丝毫没有受到项目的影响。“昨天挪威警方还跟我报喜,说这半年来,斯瓦尔巴群岛的非法开采案件同比下降了100%,连之前偶尔出现的资源走私也绝迹了。”他笑着说,“现在北极国家的警方都把咱们的执法模式当成范本,芬兰还专门派了20名警官来这里培训,想把这套经验用到他们的稀土开发项目上。”

高小凤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北极资源回收车间”上——车间里,几名挪威技术人员正在操作中国研发的低温回收设备,将科考站送来的废旧锂电池拆解、提纯。透过透明的玻璃墙,可以看到设备显示屏上的数字:“锂回收率92.3%,钴回收率91.8%”。“这才是‘中国方案’的核心——不仅要开发新资源,还要让旧资源‘重生’。”她指着车间外堆放的回收原料说,“这些废旧设备以前都是直接运回欧洲处理,成本高、污染大;现在在北极就地回收,既节省了运输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挪威环境部还把这里定为‘极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就在三人交谈时,远处传来一阵引擎声——一辆印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的雪地车正朝着观景台驶来。车停下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北极项目主任安娜·彼得森走下来,手里拿着一份《北极资源开发生态评估报告》。“高总、钟司长、祁局长,我是特意来给你们送好消息的。”安娜笑着递过报告,“经过半年的监测,我们发现同凤项目的生态干扰度仅为0.3%,远低于之前承诺的0.5%;更让人惊喜的是,你们种植的北极柳在开采区周边存活了85%,这些植物正在慢慢修复之前因科考活动受损的冻土。”

安娜指着报告中的数据继续说:“现在联合国已经决定,将你们的‘低干扰开发模式’纳入《全球极地资源治理公约》的推荐方案,明年起,所有在南极、北极开展资源开发的项目,都要以你们的标准为基准。而且,已有15个非北极国家提出申请,希望加入‘全球寒带资源开发技术联盟’,学习你们的技术和经验——其中包括巴西、印度这些热带国家,他们想把极地回收技术用到本国的高海拔矿区开发上。”

听到这里,钟小艾拿出一份文件说:“正好,我们也有个好消息要跟你分享。中国已经联合UNdp,从‘全球资源治理专项基金’中划拨了80亿美元,设立‘极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专项’,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极地资源研究和技术引进。未来五年,我们计划在南极建立‘极地资源回收研究站’,探索南极科考设备的资源回收技术;还会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国,建设‘高海拔资源开发示范项目’,把北极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地区。”

安娜听完,兴奋地说:“这简直是完美的契合!联合国正愁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参与极地治理,你们的专项基金正好能填补这个空白。我们已经跟南极条约协商国沟通过,他们都同意让中国牵头开展南极资源回收研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首次在南极治理中担任主导角色。”

祁同伟这时补充道:“为了保障南极项目的安全,我们已经开始筹备‘极地执法合作升级计划’——计划联合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南极条约协商国,建立‘南极资源安全执法网络’,制定《南极资源开发安全守则》,打击非法开采、走私等行为。同时,我们还会在南极设立‘执法培训基地’,培养具备极地执法能力的国际执法队伍,确保南极资源开发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夕阳(极昼下的“夕阳”实则是太阳低空平移)缓缓划过雪原,将几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安娜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地说:“以前很多人觉得,极地资源开发要么是‘生态破坏’,要么是‘资源浪费’;现在你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两者可以兼顾,甚至可以相互促进。这不仅是北极的幸运,更是全球资源治理的幸运。”

高小凤望着远处的冰川,轻声说:“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件简单的事——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每个国家的发展需求。北极不是某几个国家的‘后花园’,南极也不是‘无人区’,全球资源属于全人类,只有通过合作、共享、共赢,才能让这些资源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祁同伟接过话茬:“就像咱们之前在非洲、东南亚遇到的挑战一样,北极的博弈也让我们明白,垄断没有未来,对抗只会两败俱伤。现在Abc国虽然还在犹豫,但他们的企业已经开始主动接触我们——上周,Abc国最大的锂矿企业还发来邮件,想引进咱们的低温开采技术,改造他们在加拿大的寒带锂矿。我想,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彻底放下偏见,真正加入到全球资源共治的队伍中来。”

钟小艾看着手中的《全球极地资源治理公约》草案,笑着说:“从热带到寒带,从稀土到锂钴,从技术输出到规则制定,咱们这一路走过来,每一步都在打破旧的霸权格局,建立新的共赢秩序。现在全球已有130个国家采用中国的资源标准,110个国家加入‘全球新能源关键资源执法网络’,这就是‘中国方案’的力量——不是靠施压,不是靠垄断,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成效和诚意,赢得全世界的认可。”

极昼的阳光依旧温暖,雪原上的风带着淡淡的北极柳清香。高小凤、钟小艾、祁同伟并肩站在观景台上,望着远处忙碌的项目现场,望着天边缓缓移动的太阳,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北极项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还有南极的冰雪需要探索,还有深海的资源需要开发,还有更多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需要回应。但只要坚持“公平、透明、共赢”的理念,“中国方案”就一定能在全球资源治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人类共同的未来书写出更精彩的篇章。

远处,运输直升机再次起飞,朝着特罗姆瑟港的方向飞去。机身上的“同凤”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北极的雪原,也照亮了全球资源共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