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亭亭玉立(1 / 2)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数个寒暑交替,大秦帝国这台精密的机器,在嬴稷的雄才大略与秦昭诸多“奇思妙想”的润滑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轰然前行,展现出一派亘古未有的盛世气象。

咸阳渭水码头,早已是另一番模样。昔日出征的楼船已然升级换代,更大、更坚固的“宝船”频繁往来。

船上卸下的,不再是单一的兵甲粮草,而是一箱箱闪耀着诱人光泽的宝石、一锭锭沉甸甸的黄金、一捆捆散发着异域芬芳的珍贵香料、还有各种中原罕见的象牙、犀角、孔雀羽……

来自东晦郡乃至更遥远大陆的物产,如同永不枯竭的洪流,源源不断地注入帝国的血脉。

这些财富并未被皇室独享,而是通过官营与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流入市场,刺激着商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咸阳的东西二市,规模扩大了数倍,奇珍异宝琳琅满目,来自天南地北、甚至高鼻深目的异国商贾穿梭其间,口中操着生硬的秦语讨价还价。

“半两钱”的叮当声,成了这片繁荣最动听的伴奏。

朝堂之上,曾经那些关于“海外拓荒得不偿失”、“新政劳民伤财”的激烈反对之声,早已烟消云散。

事实胜于雄辩,当充盈的国库支撑起更庞大的工程水利、直道、长城等等,当海外输入的财富惠及到更多阶层,当百姓的生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善时,

所有的质疑都化为了对陛下“高瞻远瞩”和公主“天纵奇才”的由衷赞叹。那些曾躲在暗处、试图掣肘的势力,要么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被边缘化,要么审时度势,转而试图融入这崭新的格局。

帝国的疆域在稳步拓展,东晦郡已从最初的孤堡发展为下辖数县、移民渐增的稳固边郡。

清辉学堂模式推广至郡县,为大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兼具忠诚与实干精神的基层官吏和专才。标准的秦篆,已然成为官方与教育领域的唯一文字,年轻一代几乎已不识旧国文字为何物。

医馆、新农具、优良作物早已深入人心。

这是一个仓廪实、衣食足、教化行、法令明的黄金时代。大秦,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与活力,屹立于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