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乡间变化(2 / 2)

没想到孙小丫在这方面展现了惊人天赋,辨识草药、理解医理一点就通,成绩拔尖,竟被郡里的“惠民医馆”直接选拔去做了学徒!

这可就了不得了!

孙小丫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高超技艺,更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女先生”。谁家有个头疼脑热,妇人生产,甚至牲畜不适,都有人悄悄来请教她。

孙家因此备受尊重,连带着孙木匠的木匠活儿都多了起来,都说他家闺女是“文曲星”下凡,虽然管医药的应该是药王菩萨,但是人们可不管那么多,觉得那小闺女沾着仙气呢!

以前背后嚼舌根,说“丫头片子读什么书,迟早是别人家的人”的长舌妇们,如今见了孙大娘,都堆着笑脸:“他孙婶,你家小丫可真出息!回头我家闺女要是身子不利索,可得请小丫给瞧瞧啊!”

甚至连一些匠户的孩子,也尝到了甜头。

西村铁匠铺的学徒,牛铁蛋,因为在县学里接触了基础的格物知识,居然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器械图纸了!

以前师傅教打铁,全靠口传心授和比划,现在牛铁蛋能对着官府发下来的新式犁铧图纸,跟师傅讨论哪个部位该加厚,哪个角度该调整,打出来的农具又好用又耐用。

掌柜的一看,这可是人才啊!立马给牛铁蛋涨了工钱,地位也水涨船高,从抡大锤的普通学徒,变成了能参与“技术讨论”的准师傅。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具说服力。“上学堂”这三个字,在乡民心中的分量,悄然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它不再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而是可能通往更好生活、更高地位的“金光大道”。

于是,乡间的对话画风突变:

王老五家里,晚饭桌上。

王老五的婆娘一边纳鞋底,一边絮叨:“他爹,你看人家赵家栓柱,吃了官家饭;孙家小丫,成了女先生;连牛铁蛋那憨小子都涨工钱了!咱家二娃也到年纪了,脑子也不笨,要不……也送去县学试试?”

王老五端着碗,闷头扒拉了几口饭,瓮声瓮气地说:“嗯……听着是挺像那么回事。反正官学不收钱,管顿饭,大不了就是费几双鞋。学几个字,会算个数,总比咱俩这睁眼瞎强!将来就算种地,会算账也不至于被粮贩子坑!”

“就是就是!”婆娘立刻眉开眼笑,“我明天就去给二娃收拾收拾,把那件干净的衣裳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