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朝堂上争执(1 / 2)

嬴稷高踞龙椅,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济济一堂的文武重臣。

那幅简化世界地图已被绘制成巨大的帛图,悬挂于殿侧,东海之外那串蛇形岛屿,如同一个无声的诱惑与挑战,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众卿,”嬴稷的声音打破沉寂,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海外拓土,国之大计,不容延误。然,楼船渡海,远征万里,非比陆战。主帅之人,关乎成败,关乎数万将士性命,亦关乎我大秦之国威。今日,需定下统军人选。”

话音刚落,武将行列中便是一阵躁动。开疆拓土,乃是武将最高的荣誉和晋升之阶,谁不想执此牛耳?

一位鬓发斑白、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率先出列,正是稳健派的代表,上将军蒙骜。他声音洪亮,带着久经沙场的沉稳:

“陛下!老臣以为,远征海外,千里波涛,地理不明,敌情未知,非同小可。首重稳妥!当选一老成持重、威望足以服众、能镇抚大军之宿将统领。

臣举荐王翦将军!王将军用兵谨慎,谋定后动,灭楚之战,稳扎稳打,方有今日之大秦!以此沉稳之姿渡海,方可保大军无虞,徐图进取!”

王翦本人立于队列前列,眼观鼻,鼻观心,并未表态,但其沉稳的气度本身就像是一种无声的支持。

然而,年轻一代的将领早已按捺不住。一位身材魁梧、眼神锐利的青年将领李信大步踏出,声若洪钟:

“陛下!末将以为不然!海外拓土,贵在神速,贵在锐气!蛮荒之地,土人散漫,岂能效法中原战法,步步为营?

当以雷霆万钧之势,速战速决,方能扬我国威,震慑四方!王将军用兵固然稳妥,然恐失之迁缓,贻误战机!末将不才,愿亲率锐士,乘风破浪,为陛下取此海外之地,若不能克,甘当军令!”

李信勇猛善战,深得嬴稷赏识,但其年轻气盛、有时略显冒进的风格,也让一些老臣担忧。

另一位以智谋和灵活着称的将军司马靳也出列发言:

“陛下,李将军勇锐可嘉,然海外作战,非仅凭血气之勇。渡海登陆、补给维系、应对陌生环境与瘴气,乃至可能发生的海战,皆需专才。臣观此远征,水师至关重要。

当选派精通水战、熟悉舟船之将,如楼船将军舟师都尉程邈,负责航渡、护航;另遣一陆战骁将统领登陆士卒。如此水陆配合,各司其职,方为上策。”

他的提议引发了新的讨论点:是设一主帅统筹水陆,还是分设水陆统帅协同作战?

文官行列中,丞相隗状出列,他更关心的是国力消耗:

“陛下,开拓海外,固然雄心可嘉。然,打造楼船、募集兵员、囤积粮秣军械,所耗甚巨。且远征万里,补给线漫长,若战事迁延,恐空耗国力,动摇根基。

主帅人选,不仅需知兵,更需懂得节制,知进退,明消耗。若一味求功冒进,恐非国家之福。”

他的话语给热烈的争论泼了一盆冷水,提醒着众人这场远征背后的巨大风险与成本。

朝堂之上,各方引经据典,争论不休。老将们强调经验与稳妥,新锐们鼓吹锐气与速度,智将们分析专业与协同,文官们忧虑国力与后勤。

每一方都有其道理,每一位被提及的将领都战功赫赫,各有优势。

嬴稷端坐其上,静静地听着,目光在争论的臣子脸上扫过,又在王翦、李信等将领身上停留。他心中飞速权衡:

王翦之稳,可保大军根基,但确可能失之迟缓,海外情况不明,需要一定的应变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