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杂着零星工程技术图纸的“天书”残页,以及公输家族世代相传的工匠智慧。渭水支流一处水流湍急且稳定的河湾被选中,这里距离闾左新区和官道都不远,便于运输粮食和面粉。
然而,最初的兴奋很快被现实浇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将汹涌的水流之力,平稳、高效地传递给那沉重的石碾。
最初设计的简单水车,要么被急流冲得摇摇欲坠,要么力量无法有效传导,只能空转,带动不了沉重的石碾。
匠人们连日泡在冰冷的河水里调试,脸上写满了疲惫和焦灼。
负责此处的老匠头公输轨,更是急得嘴角起泡,日夜对着地上的炭笔草图苦思冥想,饭都吃不下。
转机来自一个意外和一个人的细心。
公输轨的徒弟之一,是个名叫狗娃的年轻学徒,人有点木讷,但手巧肯干,且极其细心。
一次调试中,水车主轴又一次因受力过猛而偏移,沉重的木制齿轮发出令人牙酸的嘎吱声,眼看就要崩坏。
狗娃情急之下,顺手抄起旁边一根准备做栅栏的硬木方子,猛地塞进齿轮与基座之间的缝隙,想强行将其卡住!
“嘎嘣”一声脆响,木方子被巨大的力量挤压得变了形,但也奇迹般地暂时止住了齿轮的偏移,避免了更严重的损坏。狗娃吓得脸色发白,以为自己闯了大祸。
然而,闻声赶来的公输轨却没有立刻责骂。
他盯着那根被挤压得几乎要断裂、却死死卡住齿轮的木方子,又看了看因为被卡住而暂时稳定下来的水车主轴,眼中突然爆发出惊人的亮光!
“卡住……卡住……”他喃喃自语,猛地一拍大腿,“不对!我们一直想着怎么让它转得顺,却没想过要先把它‘定’得稳!力有千钧,若无框定,必散无疑!”
他立刻召集匠人,不再执着于如何让水车完美顺滑地转动,而是首先着手改造支撑结构,用巨大的硬木和初步的铁制构件,打造了一个极其坚固、能够牢牢“框定”住主轴和主要齿轮的基座框架,
确保巨大的水力不会轻易将其摧毁或推歪。这个看似笨拙却至关重要的加固,为后续的动力传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座稳固后,动力传递又成了新问题。水车转得慢但力气大,石碾需要转得快一些才能高效研磨。公输轨再次陷入沉思。
这时,秦昭又一次溜出了宫,带来了她的“天书”。她指着上面一组奇特的、大小不一的圆形咬合结构齿轮组成的简图,以及旁边标注的“变速”、“增力”等模糊字眼,
兴奋地说:“公输先生你看!是不是可以用大小不一样的齿牙轮子?大水车带小齿轮,是不是就能变快了?”
公输轨如醍醐灌顶!他结合狗娃那次“卡住”的经历和秦昭的图示,恍然大悟:不仅要“框定”,还要“引导”和“转换”力量的方向与大小!
接下来的日子,工匠研究所里充满了锯木、凿齿、调试的声音。
制作精确咬合的木质齿轮是极大的挑战,齿牙不能太疏,否则打滑;不能太密,否则卡死。匠人们失败了无数次,地上堆满了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