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彻底过去,春光烂漫。秦昭又长高了些许,举止间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灵动。她的课业依旧出色,尤其在算学和格物方面,常常能提出让太傅都惊讶的见解。
大皇子嬴琮愈发忙碌,既要协调书局与朝闻署的事务,又要开始学习处理父皇交办的一些简单的政务文书。他温和的性格在处理繁琐协调工作时展现了优势,但偶遇需要强硬决断之事,仍显犹豫。嬴稷看在眼里,并不急于催促,只是不断给他加担子,让他自行摸索体会。
这一日,秦昭下学后,又溜达到将作监去找哥哥。却见嬴琮正对着一份简报皱眉,面露难色。
“哥哥,怎么了?”秦昭凑过去。
嬴琮见是她,叹了口气,将简报推给她看:“是上郡送来的简报。言及推广新式耧车,虽有朝廷补贴,但仍有不少贫户无力购买,只能沿用旧器,春播在即,郡守请示能否全额拨发?”
秦昭眨眨眼,她不太懂全额拨发要多少钱,但她想起了集市上的事:“哥哥,集上卖东西,如果一次买不起,可以分期付呀!或者……就像母后的鸡鸭,先借给你用,等收了粮食再还钱!这样不就好了?”
嬴琮闻言,猛地一怔!
分期付款?以租代购?
这想法简单直接,却瞬间打开了他的思路!是啊,为何一定要纠结于一次性补贴多少?完全可以变通一下!对于确实困难的农户,由官府出面,将新农具“租借”给他们,约定以秋收后的部分粮食折价偿还!这样既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官府也不至于负担过重,更能确保新农具的推广!
“昭儿!你真是哥哥的福星!”嬴琮欣喜不已,忍不住揉了揉妹妹的头发,“我这就去写条陈,禀明父皇!”
他立刻伏案疾书,将秦昭这无意中的孩童之语,转化为一条切实可行的政令建议。
条陈呈上,嬴稷阅后,眼中闪过一抹赞赏。他当即朱批准奏,并令将此法刊于下一期《大秦朝闻》之上,晓谕各地,可作为解决贫户购置新农具难题的参考之法。
一场可能拖延春播的地方难题,因一个九岁女孩的天真之言,找到了巧妙的解决之道。消息传回上郡,百姓感激涕零,皆言陛下圣明,体恤民情。
嬴琮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妹妹的那种看似懵懂、却往往能直指问题核心的奇妙能力。而信息的上传下达,最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这个过程本身,也让他对治理国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春风吹过咸阳,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帝国的车轮,正在纸张、印刷、信息与无数人的智慧共同推动下,沿着一条前所未有的轨道,隆隆前行。
春日的陇西郡,狄道城外的王家村。黄土高原的风依旧带着料峭寒意,却已掩不住田间地头悄然滋生的点点新绿。
老农王老栓蹲在田埂上,愁眉苦脸地摩挲着手里那架用了大半辈子的旧耧车。辕木已被磨得光滑,几个榫头也有些松动了。官府推广的新式耧车他去看过,真是好家伙,下种又匀又省力,听说还能多打粮。可那价钱……就算有朝廷补贴,对他这样的贫寒之家来说,也是砸锅卖铁都凑不出的数目。
“唉……”他长长叹了口气,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无奈。春播不等人,看来今年,还得靠着这老伙计硬撑了。
就在这时,村里唯一的识字人——里正的大儿子气喘吁吁地从城里跑了回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纸,激动得脸膛通红:“贴出来了!城门口又贴出来了!朝廷的《朝闻》报!有大好事!天大的好事啊!”
村民们立刻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问:“啥好事?又减税了?”
“是不是天花痘苗轮到咱们这儿了?”
里正儿子喘匀了气,指着报纸上的字,大声念道:“陛下……陛下体恤黎民,知有贫户无力购置新农具,特准……由各地官府出资购得新式耧车、曲辕犁等物,贫户可向官府申请租借!待秋收之后,再以粮食折价偿还!无息!”
念到最后“无息”二字,他的声音都拔高了几分。
人群瞬间安静了一下,随即爆发出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