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黑暗微光(1 / 2)

汴京的繁华之下,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慈恩孤儿院,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名义上,它由“仁德金会”运营,金会的主席是几位素有贤名的显贵夫人,时常在公开场合为孤儿院募捐,赢得一片赞誉。然而,近半年来,院内接连有孩子失踪,官府的记录轻描淡写:或为“自行逃逸”,或为“被善心人士秘密领养”。直到一封字迹歪斜、沾着疑似泪痕的匿名信,被悄悄塞进了开封府的门缝。

信是一个自称“小豆子”的孩子写的,只有寥寥数语:“救救我们……嬷嬷打人……小黑屋……柱子被带走了,再没回来……他们说去了好人家,可柱子的鞋掉在后门,上面有血……”

字字惊心。包拯凝视着那薄薄的纸片,仿佛能听到背后无声的哭泣。他召来了公孙策与展昭,也将目光投向了府中最为细心、且不易引人注目的雨墨。

“此事,不宜明查。”包拯声音低沉,“慈恩院背景复杂,牵涉甚广,若打草惊蛇,恐孩子们处境更险。雨墨,你可愿……”

“大人,我去。”雨墨没有丝毫犹豫。她看着那封信,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个叫“小豆子”的孩子,在昏暗的油灯下,冒着极大的风险写下这些字句的模样。一种混合着愤怒与怜悯的情绪,在她心中翻涌。

雨墨伪装成一位家中遭遇变故、前来寻个栖身之所兼做善事的远亲孤女,很容易便被慈恩院接收了。这里的院长是一位姓钱的中年妇人,面容富态,言谈间总带着一种程式化的慈悲,但那双过于灵活的眼睛,却像算盘珠子一样,打量着每一个人的价值。

孤儿院坐落在城西,院落颇大,粉墙黛瓦,远远看去,倒也齐整。但一走进其中,便能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氛围。前院是给捐资的善人们参观的地方,孩子们穿着虽旧却干净的衣裳,在嬷嬷的监视下,机械地念着《三字经》,小脸上一片麻木的恭顺。阳光洒在这里,却暖不进那双双过早失去神采的眼睛。

雨墨被安排照顾年幼孩子的起居。她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孩子们的伙食粗劣寡淡,与金会账面上记录的丰厚支出天差地别。稍有不慎,比如吃饭掉了饭粒,或是夜里尿床,迎来的不是耐心教导,而是管事嬷嬷毫不留情的掐拧、责骂,甚至关进那间传闻中的“小黑屋”——一间废弃的、散发着霉味的狭小柴房。

她悄悄留意那些“失踪”孩子的信息。柱子,十岁,比较倔强,曾因顶撞嬷嬷被狠狠责罚过;小梅,八岁,模样清秀,性格怯懦……他们消失得无声无息,院里的其他孩子被严厉警告不许再提,仿佛这些人从未存在过。恐惧,像无形的藤蔓,缠绕在每个孩子的心头。

雨墨不动声色,利用分发食物、浆洗衣物的机会,悄悄接近那些年纪稍大、似乎知道些什么的孩子。她不多问,只是默默地帮他们处理身上的淤青,夜里偷偷多塞半个窝头。她的善意,像微弱的光,渐渐融化了一些孩子心头的冰壳。

一个守夜的晚上,雨墨假意巡夜,实则潜到了靠近后门的位置。夜风很凉,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掩盖了她的脚步声。约莫子时,她听到了一阵压抑的车轮声,还有压低的交谈声。

“……这个货色不错,就是性子烈了点。”

“烈点好,有些老爷就喜欢这样的,有调教的乐趣……钱嬷嬷,这次的价码……”

“放心,亏待不了你们。赶紧弄走,干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