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年的沙枣花簌簌落在阳关道,张议潮的犀角弓第三次坠地。兄长的素舆已远成天边墨点,他却仍能看清舆帘上那道剑痕——那是二十年前共抗吐蕃时,议潭替他挡下的致命一击。
淮深跪接节度使佩剑时,剑穗突然绷断。少年指尖划过剑脊阴刻的《握奇经》,那里本该镌着\"忠\"字的地方,竟被吐蕃降将的血蚀成\"忍\"形。十二岁的淮鼎猛然攥紧袖中吐蕃弯刀残片,那是昨夜从父亲密阁盗得的\"礼物\"。
张议潭的马车行至泾州瓦亭,忽闻崖壁有异响。亲兵劈开荆棘,露出前朝镇军大将军高仙芝的磨崖诗:\"愿得此身长报国\"。第二句\"何须生入玉门关\"却布满箭瘢,似是吐蕃乱军所为。老仆见议潭抚石垂泪,血珠自指缝渗入\"国\"字点墨处。
七日后,沙州密报与长安诏书同日抵衙。张议潮展读兄长家书时,案头烛火忽变靛青:
\"…见陇山桃花犹盛,忆贞元四年弟植柳莫高窟。今献《河陇十一州图》于陛下,然缺沙、瓜二州兵防——非忘义,乃防台谏挟图资敌…\"
子夜的演武场,张淮鼎剑挑《河西军阵图》。少年割破手掌将血沫甩向沙盘,十二匹陶马应声染赤。暗处响起粟特祭司的冷笑:\"少郎可知?长安教坊新排《胡旋梦》,演的是节度使献侄求荣。\"
寒露前夕,张议潮密会幕僚于鸣沙山月牙泉。水中忽现长安十二时辰街鼓倒影,泉底泛起诏书残角:\"...宜令淮深入国子监护学...\"他掷出的鱼符激起涟漪,倒影里的\"深\"字竟渐融为\"鼎\"形。
此刻千里外的潼关驿站,张议潭正用陌刀在槐树干刻下星图。树皮迸裂处渗出琥珀色汁液,拼出的卦象赫然是《易》之睽卦:\"君子以同而异\"。老将仰天饮尽沙州葡萄酒,酒渍在战袍上勾出敦煌莫高窟第九十六窟的飞天轮廓。
三月辛卯日辰时三刻,敦煌闹市突现神迹:
观者皆见钟面阴刻\"鼎\"字梵文,市井速传\"少郎君乃韦驮转世\"。
张议潮于莫高窟三层密室示儿:
北墙《五牛图》暗格里取出:
河西汉简《太初历》原本
凉州陷蕃时张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