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对视一眼,摇摇头进屋了。
刘照天意识到自己被老孙头耍了,这老头就是来占便宜的。一旦被他黏上,等于替他养孙子。
只怕把他孙子养大了,这老头也不会替他办事。
虽然那些东西都是他空间里剩下的,但在这个年代,价值绝对不低。
刘照天盘算了一会儿,转身就往钢铁厂走去。
到了人事科,大家纷纷热情地跟他打招呼。
虽然刘照天已调去分厂,但谁都知道他和刘厂长关系好,而且升得快,说不定哪天就回来接刘峰的班,因此个个格外热络。
冯成在办公室里听见刘照天的声音,也赶紧迎了出来,热情地把他请进办公室。
关门之后,冯成仍旧一脸恭谨地问:“刘厂长,您今天过来,应该是有事吩咐吧?您直说就好,能办的我一定尽力。”
刘关天也没绕弯:“如果这几天人事科收到于海棠的调函,就直接退回原单位,不用理会。”
冯成虽觉奇怪,但这事不难,到时候交代
刘照天见冯成答应了,知道事情已经办妥,又和他聊了几句,便起身告辞。
回到厂长办公室后,刘照天让秘书叫来了两个人。
这两个人是他最近着力培养的亲信。
自从当上厂长,刘照天就清楚,培养自己的势力是必要的,可既要能干又要忠诚的,实在难找——有才的未必坚定,坚定的又未必有才,两者兼备的少之又少。
况且培植势力也暗藏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手下连累。像之前的李副厂长,罪名大多都来自他那帮贪心的手下。因此刘照天格外谨慎,坚持宁缺毋滥。
后来他想起协助李副厂长逃跑的四个人,都是沉默寡言但忠心不二。于是每次下乡,他都有意物色类似性格的人。
虽然军师型人才难寻,但找个把木讷老实的不算太难。这兄弟俩就是两个月前被他带回来的。
两人父母早逝,由爷爷拉扯长大。刘照天看他们实在,就把他们爷爷也接到京城,既方便照顾,也算留个人在身边。之后安排兄弟俩进了保卫科。
这两个月里,刘照天不断试探他们,常安排些小事,从旁观察。
他们虽然不算机灵,但交代的事都能有条理地完成。
这次,刘照天就把盯紧老孙头的任务交给了他们。
他给了两人五十块钱和一袋细粮,交代道:“这袋细粮带回去给爷爷,老人家肠胃弱,总吃粗粮不好。”
兄弟俩接过粮食,连声道谢。
刘照天摆摆手,又强调:不仅要留意老孙头的一举一动,连他见过哪些人,都要一一记下。
等两人离开,刘照天知道,自己也该行动起来了。
自从升任厂长,他就有意拓展人脉,还把一些被批判的干部、学者安排到自己熟悉的农村去改造。
此外,刘照天也时常提供一些粮食。这是他早就计划好的烧冷灶策略。
但如今看来,光靠烧冷灶,这些人要恢复职位还得等上好几年。
经历了老孙头这件事后,他也明白了,冷灶要烧,热炕也得烧。
这次他出门,就是为了结交一些在职且受重用的领导。
刘照天曾受到国家日报的表扬,在这个信息主要靠报纸传播的年代,很多人都知道他。
而且这些人消息灵通,清楚上级领导也很看重刘照天。
大家还不清楚他背后究竟是谁在支持。眼下粮食已经非常紧张,他却还能不断弄到肉和鸡蛋。
以往想吃什么,找鸽子市的头目就行,他们都能帮忙弄到。
但自从粮食变得紧缺,这些人也渐渐没了声音。
现在大家想吃东西,只能找刘照天帮忙。
而刘照天有时需要他们帮忙捞人,也需要他们高抬贵手。
彼此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每周二晚上,是这群人固定聚会的日子。刘照天提供一个交流的小茶馆,备上瓜子、花生和茶,大家边吃边聊。
聚会中只谈这一周里遇到哪些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如果在场有人能帮忙,条件是你也得为对方做一件事。
这个聚会一直进行得很融洽。
彼此之间没有金钱往来,像是回到原始社会,直接以物易物、以事换事。
你帮我一个忙,我也帮你一个忙,互不相欠。
这天刘照天没有像往常一样活跃气氛,只是静在一旁。
有人注意到他的样子,便打趣道:“小刘,怎么了?愁眉苦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