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的123名领民,几乎全是文盲。新来的1000人中,虽然知识分子比例很高,但他们的知识都装在脑子里,无法有效地、大规模地传承给其他人。提高全体领民的文化素质,已经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基础工程。
“而且,这个世界的语言……”苏源思索着。他发现自己遇到的无论是哥布林、豺狼人,还是矮人,似乎都使用着同一种语言,只是在口音和个别词汇上略有差异。“或许该称之为……通用语?”他能听懂并会说,则被他归结于“系统伟力”的初始福利。
一个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清晰。领地的官方语言和文字,必须是我们自己的——汉语和汉字!这是文明认同的根基。同时,通用语及其文字作为必要的交流工具,也必须普及。这是对外沟通的桥梁。
他立刻行动起来,找来高强和几位有教学经验的教授。“从明天开始,组织所有不识字的领民,每晚进行两小时的夜校扫盲学习。教材你们连夜编写,就用最基础的汉字识字课本。老师由有文化的队员和教授们轮流担任。我们的目标,是让领地里的每一个人,至少能认识五百个常用汉字!”
“那通用语呢?”一位教授问道。
“通用语……我来。”苏源叹了口气,“目前看来,只有我完全掌握了它的文字和语法。我会尽快编写一套简单的通用语教材,原本就不会通用语的老乡们,需要优先学习这个。”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可想而知,但必须做。
安排完这一切,苏源坐回桌前,铺开粗糙的纸张,拿起炭笔,开始了他作为“通用语教材总编”的工作。第一个词该教什么呢?也许是“生存”,也许是“合作”,也许是……“希望”。
视角拉高,俯瞰整个华水领地。
过去的简陋和杂乱已逐渐被秩序所取代。原先的土木围墙正在向外大规模扩展,地基被挖得更深,墙体开始用石块和黏土进行加固,向着真正的石制城墙迈进。
领地内,道路被粗略规划出来。张建国的工程队正指挥着人们,按照中世纪领主堡垒的模式进行建设:核心区是城镇大厅、仓库、匠人区、军营;外围则是大片新规划的居民区。
由于人口和资源的限制,目前只能优先确保核心区位于城墙之内。大量的功能型建筑(如大型畜栏、部分不那么重要的工坊)和未来新增人口的住房,不得不规划在城墙之外。这是基于现实的无奈之举,但也为未来留下了扩张的空间——当人口增多、资源充裕时,完全可以在外围再起一圈更大的外城墙,将整个区域包裹起来,最终形成一座类似于华夏古代县城、可容纳一万五千人左右的坚固城市。
此刻,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工匠的敲打声、士兵的操练声、教师的领读声隐隐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文明在废墟上顽强重建的乐章。而这一切的基石,正在由那位埋首于灯下、编写着教材的领主,一砖一瓦地奠定。
“哈球,谁在叨念我。”苏源摸了摸鼻子,接着撰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