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是大嫂白淑珍带着去的,曹丽华也很多年没赶集了,姑嫂四个,还有小羽媳妇和冰冰。
她们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可是不到三十最后一天,不到商铺关门的时候,总觉得还有东西要买,还真能买一点东西,想着应该有用,其实未必用得上。
农村大集的热闹是刻在烟火气里的鲜活。刚到街口,就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甜掉牙的糖葫芦,一串三块,两串五块。”“热呼呼的烤地瓜,又面又甜!”,混着摊贩翻动铁板的滋滋声、孩子们追跑的笑闹声,像一首热闹的交响曲。
集市上挤挤挨挨全是人,扛着麻袋的大爷、拎着菜篮的大妈、抱着气球的小孩,摩肩接踵却不恼。摊位一溜排开,最新鲜的蔬菜,红的番茄、绿的黄瓜堆成小山。
人们一边抱怨着真贵,一边手上不留情的拿,孩子们难得回来,再贵也要吃的。
还有自家腌的咸菜坛子冒着酱香,现做的油条麻花油香扑鼻。
卖衣服的摊位前,大妈们拉着布料比划尺寸,讨价还价声清脆响亮;角落里的剃头摊,老师傅挥着剃刀,旁边围坐着听评书的老人,时不时搭句嘴。
最热闹的要数小吃区,糖画师傅手腕一转,一条鳞爪分明的龙就出现在石板上,引得孩子踮脚围观;刚出锅的炸丸子烫得人直吸气,却忍不住往嘴里塞;凉粉摊前,醋香混着蒜香飘老远,人们端着碗站着吃,额角的汗珠子亮晶晶。
日头渐高,大集的热气更盛,讨价还价的、驻足闲聊的、满载而归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松弛的笑意,这大概就是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吧。
几个城里人看得目不暇接,真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白淑珍乐的捂嘴偷笑,难得看到两个妯娌这样子。
冰冰更是像跌进米缸的小老鼠,看着小吃流口水。
糖葫芦红红的,看着就好吃,烤红薯和铁板烧的味道,闻着真香呀!
小羽媳妇叫罗丽,她看着冰冰可爱的样子,想起在家里五个多月大的儿子,母爱正是爆棚的时候。只要冰冰对着流口水的吃食,她都给买了一份。
几个人兴致勃勃的逛着,来到大集上,才能感受到浓烈的过年气氛。
大集的衣服都是红火喜庆的,充满乡土气息。
曹丽华给自己和三个嫂子,一人买了一套花袄花裤,只有三种颜色,她多拿了一套红色的,罗丽死活不肯要,她完全想象不出来,自己穿上的样子。
冰冰强烈要求自己要一样的,放眼望去,集上没有同款儿童的,最后曹丽华拿了一个最小号的粉花袄,冰冰穿起来,像个棉袍子,意外的好看。
李秀丽和彭敏慧表示,她们坚决不穿的!
路过了卖年画的摊位,现在大概只有村里的大集才卖这些,娃娃抱着好大一条鱼,
还有红色的春联、福字、大红灯笼、中国结等挂满了摊位。还有各种烟花爆竹,为过年增添喜庆气氛。
各种传统技艺的展示,糖画师傅用勺子舀起融化的糖稀,在石板上飞快地勾勒出各种造型,旁边是等待的孩子们欢快的叫声。
剪纸艺人手中的剪刀如行云流水,一张张精美的窗花在手中诞生;还有捏面人的艺人,将彩色的面团捏成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