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信息交换请求(如筑星者):列为优先接触对象。成立专门的“跨叙事技术评估委员会”,审慎评估对方技术的价值与潜在风险,在确保核心利益与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平等互利的交流合作。
·试探性\/审查性接触:保持礼貌而坚定的回应,重申同盟中立、开放、互助的原则,不主动结盟,不轻易承诺,以积累信任、获取情报为主。
3.知识库建设:建立“万界知识回廊”,将所有通过交流获得的技术、知识(经过脱敏和安全处理)、以及对不同叙事掠食者、危险区域的研究数据整合入库,供同盟自身研究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建立了信任关系的友好文明开放部分权限。
4.“先驱者”常态化:扩大“先驱者”队伍规模与多样性,其任务不仅是侦察,更包括建立初步外交接触、传递“星火计划”意向、收集各领域知识信息。
“我们不去扮演救世主,我们只做文明的连接者。”艾拉最后总结道,“我们以自身的稳定吸引星火,以平等的交流汇聚星火,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自身,也让所有愿意携手的存在,都能在这黑暗的‘叙事之海’中,拥有更多的生存资本与发展可能!这,才是《希望宣言》精神在更大舞台上的实践!”
会场内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了低沉的议论声,然后是逐渐亮起的目光。
空衍大师微微颔首:“不偏不倚,汇聚众智。此乃中道,亦是大善。”
魔主摸着下巴,难得地表示赞同:“听起来比当冤大头或者缩头乌龟有意思多了。说不定能换来不少好玩的技术。”
原本的“救援派”和“本土派”也从中看到了实现自身部分诉求的可能——通过合作与交流,既能间接帮助他人,又能强大自身,还避免了过度风险。
“星火计划”纲要,在补充了大量细节后,得以高票通过。
第一项正式行动,便是回应“筑星者文明”。
由莉亚娜和凯洛斯作为主要对接人,在严格的安全协议下,与“筑星者”展开了远程技术交流。同盟提供了部分关于“叙事锚定”的理论框架(不涉及林风核心奥秘)以及精心处理的“熵魔”环境数据。而“筑星者”则传来了关于“维度织网”的基础理论。
初步研究结果令同盟的科学家们振奋!“维度织网”理论对于加固宇宙膜、稳定叙事航行通道、乃至提升“文明史诗屏障”的防御韧性,都有着极高的价值!这第一次平等交换,就让同盟受益匪浅!
消息传开,更加坚定了同盟执行“星火计划”的决心。
与此同时,针对那些最急切的求救信号,同盟也按照新机制进行了回应。没有派出舰队,但发送了更详细的、基于“先驱者”经验的生存指南,以及由“筑星者”理论启发改良的、更有效的“便携式叙事稳定发生器”设计图。这无法拯救那些即将沉没的世界,但或许能为其中的一些生灵,争取到一线渺茫的生机,或者至少,让他们在最终时刻,感受到并非彻底的孤独与遗忘。
“灯塔站”发送的信息内容变了,变得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引导对方自救与互助。虽然仍有文明在绝望中咒骂灯塔的“吝啬”与“虚伪”,但也开始有一些文明,在接收到这些实用的知识后,发出了真诚的感谢,并开始尝试按照指南进行抵抗,甚至有几个临近的受难文明,在同盟信息的间接促成下,开始了艰难的接触与联合。
星星之火,虽未燎原,但已悄然点亮了几处微光。
同盟宇宙,这条刚刚驶出港湾、闯入浩瀚“叙事之海”的航船,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与冲击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向——不做救世的主宰,也不做封闭的孤岛,而是成为连接散落文明、汇聚微弱星火的……方舟与熔炉。
前路依旧黑暗,危机四伏。但这一次,同盟将带着从“海”中汲取的第一批养料,以及更加清晰的自我定位,继续前行。
(第143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