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立场与打算(2 / 2)

“那些失业的军工专家我们该怎么争取?用待遇还是用感情?会不会引起西方的反对?”

“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对我们的海军发展有多大价值?我们该怎么跟他们合作才能拿到核心技术?”

这些问题,哪怕是国际顶级的战略专家恐怕都要冷汗直流,晏明洲却对答如流。

他结合前世的记忆,把未来几十年的地缘格局掰开揉碎了说,没有丝毫隐瞒:“最大的挑战不是边境,是意识形态的冲击。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不行的论调会传进来,很多人会动摇,我们必须提前坚定自己的道路,加强思想建设不能被带偏。”

“争取军工专家,待遇和感情都要靠,我们可以在东北西北建专门的科研园区,给他们提供最好的住房、医疗、教育资源,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同时要让他们知道,来中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能继续搞科研,不用为生计发愁。西方肯定会反对,但我们可以低调进行,先从民间交流开始,慢慢吸引他们过来。”

“黑海造船厂对我们太重要了,他们能造航母,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熟练工人。我们可以以合作造船的名义跟他们建立联系,先派技术人员去学习,再慢慢把关键技术和工人吸引过来,这是我们缩短与西方海军差距的最好机会,错过就再也没有了。”

老人全程静静地听着,手里的放大镜偶尔在地图上移动,却很少打断。

他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慢慢变得凝重,手指无意识地敲了敲沙发扶手,听到黑海造船厂时,眼底闪过一丝精光,还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了几个字,听到吸引军工专家时,更是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他看着晏明洲的眼神也渐渐变了,最初是审视,带着检验年轻人的意味,然后有些惊讶,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对国际局势的理解这么深刻,到最后欣赏的意味越来越浓,甚至带着几分后生可畏的感慨,仿佛看到了国家未来的希望。

当晏明洲说完最后一个字,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窗外远处隐约传来的鸟鸣。

老人放下放大镜走回沙发前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然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感慨。

他看着晏明洲,眼神里带着欣慰,还有几分期许:“我们这个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到今天不容易,要是能多几个像你这样,能跳出棋盘看世界心里装着国家的年轻人,何愁不能复兴啊!”

这句话是对晏明洲最大的认可,也是对他价值的最高肯定,比任何荣誉都更让他动容。

交流的最后,老人终于把话题拉到了他身上。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像聊家常一样随意,“年轻人,你很有才华,也很有想法。那么,你这次回来,对国家、对你自己又有什么打算呢?是想在国内做点生意,还是有更长远的计划?”

晏明洲知道,这不仅是问他的计划,更是问他的立场,是想拿着资源赚一笔就走做个过客,还是想扎根下来,跟国家绑在一起做个建设者。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从沙发上站起身,整理了一下风衣的领口确保没有褶皱,又拉了拉衣角让自己看起来更端正。

然后,对着眼前这位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头发花白却依旧精神矍铄的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九十度的鞠躬,腰背挺得笔直,头低到能看到自己的脚尖,带着最诚挚的敬意,也带着最坚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