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两亿美金(2 / 2)

“它不投工业,不投国防,也不投任何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晏明洲的声音掷地有声,每个字都经过反复斟酌,“它只做一件事,扶持国内那些快要活不下去,真正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企业和传统手工艺。”

他抬手轻轻比划了一下,像是在描绘那些即将消失的场景:“比如安徽绩溪的胡开文墨厂,百年老字号了,老师傅们一个月只有三十几块工资,连买松烟的钱都凑不齐,徒弟们要么去打工要么去种地,再没人愿意学制墨。比如陕西渭南的秦腔老戏班,易俗社传了三代人,现在演员连件没补丁的戏服都没有,只能在乡下的土台子上唱,一场下来才赚几块钱,有的演员都开始卖粮食度日……”

说这些话时,晏明洲的喉咙悄悄发紧,他想起前世在博物馆里看到的用透明胶带粘补的宋刻本,想起某国申遗成功后,国内才匆忙保护端午习俗的窘迫,想起中医被改名为“韩医”时多少人扼腕叹息。

这些遗憾,他不想在这个时代再看到。

他的话让会议室陷入长久的沉默。

站在角落的秘书手里的笔记本忘了翻页,连一直沉默的顾振邦都微微睁大了眼睛,昨天顾振邦被允许留下旁听,他原以为晏明洲会提与傅家合作的诉求,没想到竟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

“为什么要……做这些?”秘书终于忍不住小声问,语气里满是不解,“现在国家最缺的是能搞生产,能强国防的钱,文化……是不是太奢侈了?”

晏明洲转过头看了他一眼,没有责怪,只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重:“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去守护,很快就会有别人来抢了。”

“各位领导可能觉得文化是虚的,不如钢筋水泥实在,但一个民族之所以是民族,不是因为有高楼大厦,不是因为有坚船利炮,是因为有共同的文字、共同的习俗、共同的记忆。”他的声音放低了些,却更有穿透力,“我可以大胆预言,未来几十年,东亚经济起来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一定会打响。”

“我们隔壁的汉城会把我们的端午祭包装成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遗产,日本会把我们的活字印刷术写进教科书,说是他们的发明,甚至会有人把中医的《伤寒杂病论》改头换面,说成是他们的传统医学……”

每说一句,晏明洲的指尖就悄悄攥紧一分,这些不是猜测,是他亲身经历的未来,是刻在骨子里的遗憾。

这番话在83年的会议室里像天方夜谭,可从晏明洲口中说出,每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那份超越时代的远见,那份不求回报只为守护文化的赤子之心,像重锤般砸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

他们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终于明白他的格局早不是商人这两个字所能概括的,他想的是这个民族未来五十年、一百年的路。

许久,领导缓缓走上前,他伸出那双布满皱纹却依旧有力的大手紧紧握住了晏明洲的手,掌心温暖干燥,带着常年握笔留下的薄茧,力道大得能感受到他的激动。

“好……好啊!”老人的声音因为情绪而微微颤抖,指腹在晏明洲的手背上轻轻拍了拍,像是在传递某种信念,“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需要你这样有才华有能力,更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好儿女!”

松开手时,领导的指尖还在轻轻摩挲晏明洲的手背,像是在确认这不是幻觉。

转身快步走到书桌前,他的脚步都比平时快了些,拿起那部红色的无拨号盘电话,手指在按键上顿了顿,随即按下,接通后,他对着话筒说道:“下午三点,召开中央紧急扩大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关于晏明洲同志的捐款,以及华夏文华复兴基金的成立事宜。”

晏明洲站在原地,看着老人的背影,心里突然无比平静,公文包里的文件找到了归宿,那些快要消失的文化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要做的是盯着基金的每一笔支出,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这个时代的文化根脉扎得再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