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人民的名义:胜天半子,与天争命 > 第160章 ‘二审’高育良(三)煌煌大明三百载,亡于初心不再!

第160章 ‘二审’高育良(三)煌煌大明三百载,亡于初心不再!(1 / 2)

“他深居宫禁,不上朝。”

“要么不批阅奏章,要么就是‘留中不发’。”

“再加上人事问题上,不主动任命重要官员,导致‘官曹空虚’。”

“其看似‘无为’,实则是最高统治者对失控局面的消极逃避!”

“另外,他又并非完全不理政事。”

“而是热衷于利用宦官群体、利用不同派系的文官集团进行制衡,玩弄权术以维持个人权威。”

“然而,这种只搞制衡、不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当时的:辽东危局、朝廷财政枯竭、世家土地兼并、天下流民四起…”

“只能说,他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不声不响地,将整个国家机器拖入了空转内耗、效率归零的深渊!”

“时间一长,最后离心离德,根基朽坏!”

“皇帝怠政,党争激烈,必然导致吏治腐败登峰造极。”

“而各级官员贪墨成风,疯狂敛财,不断盘剥百姓。”

“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大量农民破产,沦为流民。”

“国家财政枯竭,辽东军费严重不足、宗室禄米数以倍计增长。”

“甚至到后期,就连官员的俸禄,都成了沉重负担。”

“一而再再而三,朝廷的权威和公信力在地方和民间丧失殆尽!”

“‘民心’这一国之根基,已然朽坏!”

“第六点!”

“崇祯悲歌,最后一搏,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大厦将倾,独木何支?!”: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时,明朝已是千疮百孔,积重难返!”

“关外后金满清崛起,虎视眈眈,不断进逼。”

“国内天灾频仍赶上了小冰河期,饥荒遍地。”

“烽烟四起,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之辈,层出不穷。”

“而值此内忧外患之际,大明朝堂之上,却依旧党争激烈,互相掣肘!”

“国库空虚到,甚至连军饷都发不出。”

“然而财富却被各级宗室、外戚、文武官员把握在手中。”

“崇祯皇帝,有自己重大的性格缺陷,再加上用人失当!”

“崇祯帝本人勤政节俭,有励精图治之心。”

“但其性格多疑、急躁、刚愎自用。”

“面对危局,他缺乏定力和战略眼光。”

“频繁更换阁臣、督师,导致熊廷弼和袁崇焕的悲剧。”

“自己下达的政策,却摇摆不定,频频错失良机。”

“对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臣子,如孙传庭、卢象升等人…”

“他想用,也在用。”

“却不能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反而受制于朝堂纷争,导致忠臣良将或死、或废、或降。”

“如此内忧外患,如何回天乏术?!”

“最终,内部的贪腐横行、党争内斗、民变蜂起。”

“与外部满洲铁骑的强大压力,形成合力!”

“二者,就如同两把巨钳,彻底绞杀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

“崇祯帝自缢煤山,以身殉国,其个人悲剧看似令人扼腕。”

“但明朝的覆亡,实乃三百年制度沉疴、政策失误、人心离散累积之必然结果!”

……

高育良说完了!

他的论述,洋洋洒洒,如同一条奔腾的历史长河。

时而激越,时而沉郁。

将大明王朝三百年的兴衰荣辱、经验教训剖析得鞭辟入里,纤毫毕现。

当他话音落下,客厅内陷入一片长久的寂静。

窗外璀璨的深城都市夜景,在此刻,仿佛也在这厚重的历史回响中——黯然失色!

“呜…呼~”

高育良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眼前四位位高权重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