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日渐完善(2 / 2)

“第一,要妥善安置跟随我们进山的乡亲,帮助他们搭建临时住所,分配从敌人手里缴获和购买的粮食,治病救人。

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八路军是人民的队伍。

第二要深入到九龙山周边的每一个村落,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揭露日寇暴行,宣传我们八路军的政策、纪律和战果。

告诉乡亲们,我们来了就不走了,要和大家一起保卫家园。

第三,在村庄内帮助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村政权、民兵队、妇救会、儿童团。

把群众组织起来,形成力量。

群众的力量可是不小啊,我们不可忽视。

第四,要调查研究当地土地状况,准备推行‘二五减租’等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鼓励恢复生产,组织军民开荒种地,发展手工业,逐步实现根据地的自给自足。

另外再次重申并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任何人,包括我刘文英和丁旅长在内,不得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说话和气。

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最彻底的信任和支持。”

“设立被服厂、修械所、野战医院。

医院要尽快建立起来,我们的伤员需要长期治疗。

粮食问题,初期靠缴获和购买,长期必须靠我们自己生产和从敌人手里夺取。”

丁伟补充道:“军事训练方面我补充一点,各团在构筑工事、执行任务之余,要见缝插针开展军事训练。

老兵带新兵,尤其要加强新编入的战士和民兵的战术、技术训练,提高整体战斗力。

要针对山地游击战的特点,多演练伏击、偷袭、破袭、夜战。”

“同志们,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我们独立旅,要在小鬼子的眼皮底下,把这九龙山,打造成攻不破、打不烂的抗日堡垒。

要让它成为插在鄂南湘北的一把尖刀,让鬼子寝食难安。

也要让它成为照耀这片土地的一盏明灯,给饱受苦难的乡亲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有没有信心?”

“有!!”

传达完命令后,张大彪带着101团各营长,连长,踏遍了九龙山主峰及周边所有险要之地。

“这里,给老子修一个环形工事,机枪阵地要前置,形成交叉火力。”

“那条小路,看起来不起眼,很可能被鬼子利用,安排一个暗哨,再布上几颗地雷。”

“反斜面,多挖几个防炮洞,要能顶住鬼子山炮的轰击。”

战士们挥汗如雨,依托山势,构建起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

明碉暗堡互为犄角,战壕交通壕纵横相连,雷区、陷阱、鹿砦密布于主要通道。

主峰阵地更是被张大彪经营得铁桶一般,囤积了足够的弹药、粮食和饮水。

赵磊的102团则将触角伸向了更远的地方。

他们在九龙山外围的制高点、隘口设立了观察哨和前沿警戒阵地,如同给根据地装上了灵敏的“触角”和“耳朵”。

同时,一支支精干的机动分队开始活跃在根据地边缘,侦察敌情,演练伏击,随时准备打击小股渗透之敌。

周健林的103团一边作为总预备队,一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根据地内部建设。

在相对隐蔽安全的山谷、密林中,简易的营房、被服厂、修械所、野战医院雏形初现。

尤其是野战医院,在刘文英的特别关照下,优先搭建起来。

从白螺矶战斗中抢救下来的重伤员和沿途救助的百姓中的病患,得到了相对稳定的治疗环境。

魏和尚的侦察营则彻底化整为零,如同水滴融入大地。

他们换上便装,有的伪装成樵夫、货郎,有的潜入敌占区城镇,有的混迹于三教九流。

一张无形的情报网络,开始以九龙山为中心,向四周的日军据点、交通线、仓库蔓延。

鬼子任何的兵力调动、物资运输,都难逃这些“火眼金睛”。

王哲的炮营找到了几处理想的隐蔽发射阵地,将宝贵的火炮分散配置,并进行了精心的伪装。

炮手们则抓紧时间训练,熟悉新补充的炮弹性能,测算着周边可能区域的射击诸元。

与此同时,刘文英领导的政治工作和群众运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

各营连抽调的民运工作组,背着干粮,拿着宣传册,走进了九龙山周边一个个饱受战火摧残和日伪压榨的村庄。

起初,乡亲们是疑虑的、畏惧的。

兵过如篦,他们见过太多打着各种旗号、却同样祸害百姓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