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艾琳还站在高台上。她的手已经从《合垣律典》上移开,但目光仍停在那本深蓝布面的书上。火把熄了,铜锣声也停了,人群散去,只有几个士兵还在收拾木匾和旗杆。
她转身走进议事厅,脚步很稳。厅内桌椅整齐,三张主考席空着,墙上挂着新绘的地图,标出了七村与三河交汇处的位置。她走到主位前,没有坐下,而是抬手指向那三张空席。
“法立了。”她说,“但没人执行,它就是一张纸。”
门外传来脚步声,三位考官依次走入。一人曾是前朝书吏,两人原为地方清官,都因旧律严苛被贬。他们站定后,艾琳看着他们说:“我要选人。不是选贵族子弟,不是选谁家的儿子,是要选能读法、懂法、能把法送到百姓手里的人。”
老考官低头应是。另一人问:“以何标准?”
“不限出身。”艾琳说,“识字,明理,愿为民服务。三轮筛选:第一轮识字答题,第二轮策论问答,第三轮实务推演。题目由你们出,流程由你们定。”
年轻考官皱眉:“若豪族派人冒名顶替?”
“报名时按手印,核对户籍。”艾琳说,“每村设流动登记点,偏远村落可由村老代报姓名籍贯,但本人必须到场考试。不许代考,不许通融。”
三人记下要点。艾琳又说:“告示要贴到最北的屯子,最南的渔村。黄榜七日内必须遍及全境。消息传不到的地方,你们亲自去。”
老考官抬头:“若是文盲呢?有些人虽不识字,却有才干。”
“第一轮不过者,可试口述。”艾琳说,“由考官现场记录。只要说得清楚,条理分明,就算通过。但我们不能只靠善心选人,得有规矩。”
三人点头。其中一人拿出草拟的章程,请艾琳过目。她看了一遍,划掉几处“推荐制”“门第优先”的字样,写下“唯才是举,不论出身”。
“就照这个发下去。”她说,“三天内,我要看到第一个报名点设立。”
考官领命退出。艾琳坐在主位上,翻开一本空白册子,写下“人才选拔”四个字。她叫来书记兵,命他调集各村文书档案,准备登记应试者名册。
当天下午,第一批黄榜在合垣城东门张贴。纸是粗麻纸,墨迹浓黑,写着“选贤令”三个大字。内容简明:凡年满十八,愿为国效力者,皆可报名参选;识字与否均可初试;通过三轮考核者,将授政务职司,俸禄由国库支给。
告示旁立了一块木板,上面钉着几张报名表。一个退伍老兵看了很久,掏出炭笔,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籍贯。他是北岭屯人,打过仗,识得几百个字,但从未想过能当官。
第二天,考官们分头出发。一人带两名文书前往河口新城,在集市搭起棚子登记。渔民听说不看家世只看本事,纷纷围上来问详情。有个少年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里写自己的名字,怕写错,一遍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