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只鸡仿佛感受到了某种无形的压力,突然停止了啄食,不安地咯咯叫着,拍打着翅膀,忙不迭地从菜园的另一个缺口跑了出去,躲回了我们院子角落的鸡窝附近,挤成一团。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前后不到五分钟。
争吵声不知何时停了。
李婆婆看着那道新钉好的、虽然不好看但显然有用的屏障,又看了看瞬间变得“乖巧”的鸡,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
胖子也愣愣地看着小哥这一系列操作,没反应过来。
小哥把锤子放回原处,拍了拍手上的灰,走到胖子身边,用极其平淡的语气说了两个字:“买鸡笼。”
然后,他看向李婆婆,非常轻微地颔首示意了一下,便转身走回了我们院子,重新坐回他的门槛上,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
场面一时有些寂静。
胖子率先反应过来,脸上立刻堆起笑容,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对对!买鸡笼!马上买!李婆婆,您消消气,瞧我这脑子!早该把篱笆修修再买个笼子了!您的损失算我的!我这就去镇上买最新款的豪华双层鸡笼!保证以后这帮小兔崽子再也跑不出来!”
李婆婆看着态度骤变的胖子和那道新屏障,气也消了大半,主要是刚才小哥那气场和效率太有说服力。她摆摆手:“行了行了,笼子买结实点就行。都是邻居,以后注意点。”
一场风波,就这么被小哥用最直接、最省事的方式化解了。
胖子屁颠屁颠地跑去镇上买鸡笼了,临走前还对小哥竖了个大拇指,用他蹩脚的方言喊了句:“小哥!楞杠!”
小哥:“……”他大概并不想要这种夸奖。
围观邻居们也散了,边走边议论。“还是小张有办法。”“话不多,干事利索。”“是啊,往那一站,鸡都怕他。”
我听着议论,看着门口那个深藏功与名的小哥,心里觉得好笑又佩服。
小花不知何时走到了我身边,看着小哥的背影,轻笑道:“没想到哑巴张还有当调解员的潜质。效率挺高,成本也低。”
确实。他没说一句劝和的话,也没偏袒任何一方,只是用行动解决了问题的根源——先把鸡拦在外面,再把鸡吓回去,最后给出解决方案(买鸡笼)。
这种处理方式,非常“小哥”。
晚上,胖子的豪华鸡笼到位了,那几只鸡被迫结束了自由的“走地”生涯,开始了圈养生活。胖子一边安装笼子一边唉声叹气,觉得限制了鸡的“鸡身自由”,但又怕它们再出去“犯罪”。
小哥对此没有任何表示。仿佛下午那个出手镇住场子的人不是他。
雨村的夜晚重归宁静,只有偶尔从新鸡笼里传来的几声轻微咕咕声。
我想,也许最好的邻里关系,不是永远没有矛盾,而是当矛盾发生时,有一个能瞬间抓住重点、并用最有效的方式将其化解的人。
虽然这个人,通常惜字如金,并且可能只是觉得……吵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