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宗教势力(1 / 2)

不出三日,玄符门招收一千名杂役弟子的消息,便顺着政府的渠道悄然传开。

只是这时代信息传递本就慢,报纸登载、广播播报的覆盖面有限,多数普通人听到时,反应各不相同。

东北的11月,地里早没了活计,各村的农民都爱凑在村口的老磨盘旁晒太阳。

太平村,张二婶正攥着个冻硬的玉米面窝头,一边哈气搓手,一边听村里的文书念广播里的消息:“……玄符门于金顶山招收杂役弟子一千名,凡适龄者均可报名……”

“玄符门?啥玩意儿?听着就跟以前跑江湖卖膏药的似的,还‘弟子’,这不是封建迷信吗?”旁边的李大叔叼着旱烟杆,吐了口白气,满脸不屑地往地上啐了口,。

文书推了推鼻梁上的破眼镜,小声说:“说是政府允许的,道教协会注册的正经门派……”

“正经不正经,能当饭吃?”张二婶把窝头往怀里揣了揣,“今年冬天雪大,地里的土豆冻烂了一半,开春能不能种上都两说。我家小三子昨天还喊饿,你跟我说这个玄符门,能给我家送袋白面不?”

围过来的人都跟着点头。

王大爷搓着冻得通红的手:“就是!学那劳什子‘武功’,不如去后山拾点干柴,晚上烧炕还暖和。再说了,以前宣传里不都说要破四旧、打迷信吗?现在又来这一套,我看就是瞎折腾。”

没人再往下问,大家揣着各自的冷窝头,裹紧了补丁摞补丁的棉袄,三三两两地散了。

对他们来说,天寒地冻里,能填饱肚子、让炕头热乎点,比什么“门派弟子”都实在。玄符门的消息,就像风里的雪沫子,刮过耳朵就没了影。

消息也飘进了附近的知青点。

傍晚时分,知青们刚端着搪瓷碗从伙房出来,就听见有人念叨玄符门招生的事。伙房门口的雪地上,几个知青蹲在一块儿,碗里的稀粥冒着热气,却没几个人动筷子。

“不是吧?前段时间还组织我们学习,说要坚决打击封建迷信,怎么现在政府还帮着传这种消息?”戴眼镜的林知青皱着眉,他是上海来的,袖口磨破了边,却还仔细地缝了道蓝线。

“我托村里的邮递员打听了,”另一个皮肤黝黑的赵知青扒拉了口粥,语气里带着点失望,“说那金顶山就在萝北县城外头,荒山野岭的,离咱们这儿得走大半个月。”

这话一出,知青们脸上的诧异瞬间变成了失落。

“我还以为是什么城里的单位招人呢,好歹能沾点回城的边。结果是个县城外的山?这不还是农村吗?”

“就是啊。”

“咱们来这儿插队都三年了,天天盼着回城指标,现在让去什么玄符门,从一个农村挪到另一个农村,图啥?难不成图新鲜?”

没人接话。

知青们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心里装的全是城里的街道、家里的爹娘,还有工厂里的招工通知。

玄符门的招弟子消息,刚冒了个泡,就沉了底。对他们而言,任何不能通往“回城”的机会,都不值得多费心思。

只有个刚下乡半年的小知青,小声问了句:“万一……去了真能学点本事呢?”

林知青瞥了他一眼,语气里带着点无奈:“学本事能当回城证明用吗?咱们现在就盼着哪天广播里念到自己的名字,说能回城了。其他的,都是虚的。”

小知青低下头,扒拉着碗里的咸菜,没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