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设计思路很新颖啊。”
“临床数据看起来不错。”
“国产器械终于有能打的了。”
但也有质疑声。
“数据是不是造假的?”
“才三个月测试就敢发论文,太草率了。”
“我看就是炒作。”
林新成对这些质疑早有预料。
医学界本来就保守,想要改变认知需要时间。但他不在乎,只要有人开始关注,种子就种下了。
就在这时,医院来了个棘手的病人。
患者是个四十多岁的女性,因为剧烈腹痛急诊入院。
林新成接诊时,患者已经疼得满头大汗,蜷缩在病床上。
“哪里疼?”
“肚子……右下腹……”患者说话都困难。
林新成快速检查,初步判断是阑尾炎。但当他按压右下腹时,患者的反应异常强烈。
不对劲。
他立刻安排B超和CT检查。
结果出来,林新成的表情凝重了。
不是单纯的阑尾炎,而是阑尾周围脓肿,而且已经形成肠瘘。
这种情况极其棘手。如果处理不当,患者可能死于感染性休克。
“准备手术。”林新成对护士说。
“林医生,这种情况要不要请示王主任?”护士小心问。
林新成摇头。
“来不及了,患者随时可能休克。”
半小时后,手术开始。
打开腹腔的瞬间,林新成倒吸一口凉气。
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阑尾已经完全坏死,周围组织化脓感染,肠壁上有个直径约2厘米的破口,粪便和脓液混在一起。
“吸引器。”
林新成迅速清理脓液,然后开始处理肠瘘。
这种手术难度极高,既要切除坏死组织,又要修补肠壁,还要彻底清洗腹腔,任何一步出错都可能致命。
他全神贯注,手上的动作精准而迅速。
一个小时过去。
两个小时过去。
当最后一针缝好,林新成终于松了口气。
“手术结束,送ICU。”
走出手术室,他浑身都被汗水浸透。
“小林,听说你做了个高难度手术?”王建军快步走来。
“一个肠瘘病人。”
“什么?”王建军脸色一变,“你怎么不叫我?”
“来不及了。”
王建军沉默片刻,拍了拍他的肩膀。
“辛苦了。”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
第二天,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腹腔再次感染。
林新成立刻进行二次手术,清理残留的感染灶。
手术做到一半,王建军突然推门进来。
“小林,你先出来。”
林新成愣了一下。
“王主任,手术还没结束。”
“我知道,我来接手。”王建军语气严肃,“你先出去。”
林新成看着他,隐约明白了什么。
他脱下手术衣,走出手术室。
外面站着两个人,一个是褚建国,另一个是器械科的刘科长。
“林医生,患者家属投诉你了。”褚建国表情复杂,“说你手术失败导致二次感染。”
林新成皱眉。
“手术没有失败,二次感染是因为患者本身情况太差。”
“但家属不这么认为。”刘科长冷笑,“他们说你经验不足,强行做高难度手术,现在要医院给个说法。”